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各地方风俗习惯总志论文

贵州务川县仡佬族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空间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2页
        1.1.2 选题意义第12页
    1.2 概念界定、相关综述及理论借鉴第12-22页
        1.2.1 概念界定第12-13页
        1.2.2 相关综述第13-20页
        1.2.3 理论借鉴第20-22页
    1.3 研究方法、重难点与框架第22-24页
        1.3.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3.2 研究重点、难点第23页
        1.3.3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2章 社区概况——传统村落龙潭村第24-37页
    2.1 务川自治县与龙潭村概况第24-30页
        2.1.1 务川自治县概况第24-26页
        2.1.2 龙潭村概况第26-30页
    2.2 龙潭村整体空间格局第30-35页
        2.2.1 村概选址第30-31页
        2.2.2 村落格局第31-32页
        2.2.3 村落公共空间第32-35页
        2.2.4 道路格局第35页
    2.3 小结第35-37页
第3章 民居生活文化空间第37-57页
    3.1 传统民居营建习俗第37-41页
        3.1.1 仡佬族民居空间营造与划分第37-38页
        3.1.2 仡佬族民居营建习俗的过程第38-41页
    3.2 传统民居形态与空间实践第41-46页
        3.2.1 朝门、庭院——家族气象的体现第42-44页
        3.2.2 堂屋——精神信仰空间的核心第44-45页
        3.2.3 厢房、小二间——多功能生活空间第45-46页
    3.3 民居装饰的艺术空间第46-51页
        3.3.1 彩绘装饰第47页
        3.3.2 木雕装饰第47-50页
        3.3.3 石雕装饰第50-51页
        3.3.4 屋脊装饰第51页
    3.4 传统民居空间文化意蕴的映射第51-54页
        3.4.1 风水氤氲第51-52页
        3.4.2 宗法礼制文化第52-53页
        3.4.3 宗教信仰第53-54页
    3.5 小结第54-57页
第4章 展演村落社会关系的社交文化空间第57-70页
    4.1 社交空间中的“三幺台”习俗第57-60页
        4.1.1 仡佬族社交文化空间“三幺台”习俗的演变第57-58页
        4.1.2 仡佬族社交文化空间“三幺台”习俗的过程第58-60页
    4.2 社交文化空间的实践与表征第60-65页
        4.2.1 空间确定第60页
        4.2.2 时间自由第60-61页
        4.2.3 八仙桌和座次空间第61-63页
        4.2.4 器皿空间第63-65页
    4.3 社交空间中文化表征第65-68页
        4.3.1 礼俗文化第65-66页
        4.3.2 祖先崇拜第66-67页
        4.3.3 民俗心理第67-68页
    4.4 小结第68-70页
第5章 凝聚集体精神的节日文化空间第70-81页
    5.1 传统“吃新节”文化空间第70-72页
        5.1.1 家庭空间营造的“吃新节”第70-71页
        5.1.2 集体空间构建的“吃新节”第71-72页
    5.2 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实践与表征第72-75页
        5.2.1 节日空间第72-74页
        5.2.2 节日时间第74页
        5.2.3 节日祭品第74-75页
    5.3 节日文化空间的意识表征与仪礼实践第75-78页
        5.3.1 祭祀文化第75-76页
        5.3.2 崇拜信仰第76-78页
    5.4 小结第78-8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6.1 结论第81-83页
    6.2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致谢第88-89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文化馆内容供给创新研究--以“朝阳区文化馆”为例
下一篇:南朝石遗--宋、齐、梁、陈四朝陵前辟邪石刻的渊源及其造型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