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纳米填料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第15-27页 |
1.2.1 埃洛石纳米管 | 第15-21页 |
1.2.1.1 埃洛石纳米管的性质 | 第15-17页 |
1.2.1.2 埃洛石纳米管的改性及其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1.2.1.3 埃洛石纳米管的改性及其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2.2 白炭黑 | 第21-27页 |
1.2.2.1 白炭黑的性质 | 第21-23页 |
1.2.2.2 白炭黑的改性及其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2.2.3 白炭黑改性及其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1.3 杂化材料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第27-33页 |
1.3.1 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28页 |
1.3.2 杂化材料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第28-32页 |
1.3.3 杂化材料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1.4 橡胶助剂 | 第33-36页 |
1.4.1 促进剂的种类及特点 | 第33-34页 |
1.4.2 防老剂的种类及特点 | 第34-35页 |
1.4.3 负载型橡胶助剂 | 第35-36页 |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创新点 | 第36-39页 |
1.5.1 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36-37页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5.3 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38-39页 |
第二章 纳米杂化材料HNTs-g-Silica的制备 | 第39-51页 |
2.1 引言 | 第3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2.2.1 主要原材料 | 第39-40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2.2.3 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HNTs-g-Silica) | 第40-41页 |
2.2.4 测试与表征 | 第41-42页 |
2.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1页 |
2.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1页 |
2.2.4.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2.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第42页 |
2.2.4.5 热失重分析 | 第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9页 |
2.3.1 HNTs-g-Silica的形貌分析 | 第42-43页 |
2.3.2 HNTs-g-Silica的结构表征 | 第43-45页 |
2.3.3 HNTs-g-Silica的制备条件探索 | 第45-49页 |
2.3.3.1 反应物浓度 | 第45-48页 |
2.3.3.2 反应时间 | 第48页 |
2.3.3.3 反应温度 | 第48-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HNTs-g-Silica对SBR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1-66页 |
3.1 引言 | 第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5页 |
3.2.1 主要原材料 | 第51-52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3.2.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2-53页 |
3.2.4 测试与表征 | 第53-55页 |
3.2.4.1 硫化特性测试 | 第53页 |
3.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53页 |
3.2.4.3 橡胶加工分析仪测试(RPA) | 第53-54页 |
3.2.4.4 差式扫描量热测试(DSC) | 第54页 |
3.2.4.5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 | 第54页 |
3.2.4.6 交联密度测试 | 第54页 |
3.2.4.7 力学性能测试 | 第54-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5页 |
3.3.1 混炼胶的硫化性能 | 第55-57页 |
3.3.2 硫化胶的交联密度 | 第57页 |
3.3.3 SBR复合材料的形态分析 | 第57-58页 |
3.3.4 混炼胶的储能模量对应变的依赖性 | 第58-59页 |
3.3.5 复合材料受限分子层分析 | 第59-60页 |
3.3.6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第60-62页 |
3.3.7 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与补强机理 | 第62-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HNTs-g-Silica负载4-氨基二苯胺及其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66-85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6-71页 |
4.2.1 主要原材料 | 第66-67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67-68页 |
4.2.3 HS-s-RT的制备 | 第68-69页 |
4.2.4 SBR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9-70页 |
4.2.5 测试与表征 | 第70-71页 |
4.2.5.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70页 |
4.2.5.2 X射线电子能谱仪 | 第70页 |
4.2.5.3 热失重分析 | 第70页 |
4.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70页 |
4.2.5.5 硫化特性测试 | 第70页 |
4.2.5.6 橡胶加工分析仪测试(RPA) | 第70页 |
4.2.5.7 差式扫描量热测试(DSC) | 第70页 |
4.2.5.8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 | 第70页 |
4.2.5.9 交联密度测试 | 第70页 |
4.2.5.10 力学性能测试 | 第70-71页 |
4.2.5.11 热氧老化性能测试 | 第71页 |
4.2.5.12 氧化诱导期测试(OIT) | 第71页 |
4.2.5.13 耐溶剂测试 | 第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4页 |
4.3.1 HS-s-RT的结构表征 | 第71-73页 |
4.3.2 SBR混炼胶的硫化性能 | 第73-74页 |
4.3.3 SBR复合材料中的形貌分析 | 第74-75页 |
4.3.4 SBR混炼胶与硫化胶的橡胶加工分析仪(RPA2000)分析 | 第75-76页 |
4.3.5 SBR复合材料受限分子层分析 | 第76-77页 |
4.3.6 SBR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第77-78页 |
4.3.7 SB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交联密度 | 第78-79页 |
4.3.8 SBR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稳定性分析 | 第79-81页 |
4.3.9 SBR复合材料的防老化机理 | 第81-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HNTs-s-Silica负载2-巯醇基苯并噻唑及其对SBR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85-103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5-89页 |
5.2.1 实验原材料 | 第85-86页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86-87页 |
5.2.3 HS-s-M的制备 | 第87页 |
5.2.4 SBR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87-88页 |
5.2.5 测试与表征 | 第88-89页 |
5.2.5.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88页 |
5.2.5.2 X射线电子能谱仪 | 第88页 |
5.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88页 |
5.2.5.4 热失重分析 | 第88页 |
5.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88页 |
5.2.5.6 硫化特性测试 | 第88-89页 |
5.2.5.7 橡胶加工分析仪测试(RPA) | 第89页 |
5.2.5.8 差式扫描量热测试(DSC) | 第89页 |
5.2.5.9 表观硫化活化能测试 | 第89页 |
5.2.5.10 交联密度 | 第89页 |
5.2.5.11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DMA) | 第89页 |
5.2.5.12 力学性能测试 | 第89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9-102页 |
5.3.1 HS-s-M的结构表征 | 第89-92页 |
5.3.2 SBR复合材料的形态分析 | 第92-94页 |
5.3.3 SBR复合材料的RPA分析 | 第94页 |
5.3.4 混炼胶的硫化性能 | 第94-95页 |
5.3.5 SBR复合材料受限分子层分析 | 第95-97页 |
5.3.6 SBR复合材料的硫化动力学 | 第97-100页 |
5.3.7 SBR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 | 第100-101页 |
5.3.8 SBR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 第101-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附录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