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评价 | 第15-16页 |
第三节 问题、框架与方法 | 第16-19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6页 |
二、分析框架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四节 核心概念释义 | 第19-25页 |
一、慈善与慈善组织 | 第19-21页 |
二、治理与社会治理 | 第21-25页 |
第二章 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历程与模式变迁 | 第25-34页 |
第一节 慈善与慈善组织发展概况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第27-30页 |
一、传统时期:“工具”性质的慈善组织 | 第27页 |
二、建国初期:“附庸”性质的慈善组织 | 第27-28页 |
三、新时期:“伙伴”性质的慈善组织 | 第28-30页 |
第三节 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模式变迁 | 第30-34页 |
一、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冲突模式 | 第30-31页 |
二、政府与慈善组织的依赖模式 | 第31-32页 |
三、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合作治理模式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理论建构:慈善组织介入社会治理的理想功能 | 第34-46页 |
第一节 抚慰伤痛,出于扶弱济贫的道义考量 | 第34-40页 |
一、普遍存在的社会伤痛 | 第34-37页 |
二、政府与市场的应对逻辑 | 第37-38页 |
三、慈善组织的道义抚慰功能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聚合团结,顺应社群成长的需要 | 第40-42页 |
一、从小众到大众的社群成长趋势 | 第40-41页 |
二、慈善组织的聚合团结功能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重建共同体,社会生态的自我修复 | 第42-46页 |
一、传统社会共同体的消解 | 第42-43页 |
二、慈善组织的重建共同体功能 | 第43-46页 |
第四章 经验观察: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多重面貌 | 第46-56页 |
第一节 抚慰伤痛:江苏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项目实例 | 第46-49页 |
一、江苏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简介 | 第46页 |
二、江苏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残疾人助残项目 | 第46-49页 |
第二节 聚合团结: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转型尝试 | 第49-53页 |
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简介 | 第49-50页 |
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新道路”探索 | 第50-53页 |
第三节 重建共同体:中华慈善总会的积极行动 | 第53-56页 |
一、中华慈善总会简介 | 第53-54页 |
二、中华慈善总会对社会网络和治理体系的推动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与逻辑 | 第56-64页 |
第一节 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 第56-59页 |
一、社会治理观念的缺失 | 第56-57页 |
二、政治依附的限制 | 第57页 |
三、自身能力的不足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逻辑 | 第59-64页 |
一、文化传统:先天缺憾的生成路径 | 第59-60页 |
二、政治关联:谈之色变的自主与自治 | 第60-62页 |
三、资源禀赋:后天发展的困难与阻碍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与拓展 | 第64-74页 |
第一节 西方国家推动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 | 第64-70页 |
一、文化先行:慈善文化是慈善组织的有力支撑 | 第64-65页 |
二、内外兼修:内部自治与外部监督并行 | 第65-66页 |
三、他山之石: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 | 第66-68页 |
四、公开透明:建立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机制 | 第68-70页 |
第二节 我国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改进建议 | 第70-74页 |
一、营造慈善氛围,传播慈善理念 | 第70-71页 |
二、明确角色定位,推动制度完善 | 第71页 |
三、建立广泛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 第71-72页 |
四、加强内部治理,提升慈善公信力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