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及其哲学基础 | 第17-29页 |
2.1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墨学 | 第17-21页 |
2.1.1 墨学述略 | 第17-18页 |
2.1.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墨学其他 | 第18-20页 |
2.1.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是墨学的理论精华 | 第20-21页 |
2.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21-25页 |
2.2.1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地域背景 | 第22-23页 |
2.2.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23-24页 |
2.2.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 第24-25页 |
2.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25-28页 |
2.3.1 尊天崇地的世界观 | 第25-26页 |
2.3.2 志功合一的价值观 | 第26-27页 |
2.3.3 言必立仪的认识论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 第29-42页 |
3.1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 | 第29-32页 |
3.1.1 爱无差等的指导思想 | 第29-30页 |
3.1.2 顺天应人的理论前提 | 第30-31页 |
3.1.3 天下之利的价值目标 | 第31-32页 |
3.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32-36页 |
3.2.1“兼爱”的互爱互利思想 | 第32-34页 |
3.2.2“非攻”的反战思想 | 第34-35页 |
3.2.3“节用”、“节葬”、“非乐”的节俭思想 | 第35-36页 |
3.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总体特点 | 第36-41页 |
3.3.1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民本性 | 第37-38页 |
3.3.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务实性 | 第38-39页 |
3.3.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可持续性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42-54页 |
4.1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生态价值体系的确立 | 第42-46页 |
4.1.1 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 | 第42-43页 |
4.1.2 有助于确立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相统一的生态价值观 | 第43-45页 |
4.1.3 有助于确立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实践观 | 第45-46页 |
4.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46-50页 |
4.2.1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动力 | 第46-47页 |
4.2.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构成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源泉 | 第47-48页 |
4.2.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构成国际关系有序推进的理论基础 | 第48-50页 |
4.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 第50-53页 |
4.3.1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 第50-51页 |
4.3.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有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 第51-52页 |
4.3.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有利于全民族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