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区城镇化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以丹霞山旅游开发区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8页 |
2.2 城镇化理论 | 第18-19页 |
2.3 旅游城镇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2.4 开发区与城镇化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2.5 研究述评 | 第25-28页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第28-35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2 案例地选择 | 第29-32页 |
3.3 资料收集 | 第32-35页 |
4 丹霞山旅游开发区城镇化特征 | 第35-50页 |
4.1 土地与空间快速非农化 | 第35-40页 |
4.2 以游憩功能为主的城镇化 | 第40-45页 |
4.3 以旅游微小企业为主的产业规模 | 第45-48页 |
4.4 以外来人口为主的居民结构 | 第48-50页 |
5 丹霞山旅游开发区城镇化演进过程 | 第50-59页 |
5.1 未建设期(1992 年之前) | 第50-51页 |
5.2 萌芽期(1993—2004 年) | 第51-52页 |
5.3 形成期(2005—2009 年) | 第52-53页 |
5.4 调整优化期(2010 至今) | 第53-56页 |
5.5 丹霞山旅游开发区城镇化的特点 | 第56-59页 |
6 丹霞山旅游开发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 | 第59-72页 |
6.1 旅游开发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 第59-65页 |
6.2 旅游开发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模型 | 第65-68页 |
6.3 丹霞山旅游开发区建设模式的思考 | 第68-7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2-7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第78-80页 |
附录二 调研收集的文本资料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