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中新旧涵洞相互作用研究 | 第10-11页 |
1.2.2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中涵洞设计方法研究 | 第11-14页 |
1.2.3 高速公路加宽工程中涵洞施工技术研究 | 第14-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惠深高速公路涵洞加宽工程概况及相关技术 | 第19-32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19-28页 |
2.3 涵洞加宽方式 | 第28页 |
2.3.1 单侧扩建加宽 | 第28页 |
2.3.2 两侧扩建加宽 | 第28页 |
2.4 新涵结构型式 | 第28-29页 |
2.4.1 基础型式 | 第28-29页 |
2.4.2 涵身及洞.型式 | 第29页 |
2.5 新涵地基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2.5.1 换填法 | 第29页 |
2.5.2 素混凝土桩法 | 第29-30页 |
2.6 新旧涵洞拼接技术 | 第30-31页 |
2.7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新旧涵拼接处受力与变形特性数值仿真分析 | 第32-60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新旧涵相互作用分析 | 第32-33页 |
3.2.1 新旧涵顶填土沉降差分析 | 第32页 |
3.2.2 新旧涵拼接处受力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3.3 模型建立 | 第33-40页 |
3.3.1 几何模型 | 第33-36页 |
3.3.2 本构模型 | 第36-39页 |
3.3.3 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3.4 参数选取和计算方案 | 第40-43页 |
3.4.1 参数选取 | 第40-42页 |
3.4.2 计算方案 | 第42-43页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59页 |
3.5.1 加宽跨径对新旧涵拼接处受力与变形影响分析 | 第45-47页 |
3.5.2 涵顶填土高度对新旧涵拼接处受力与变形影响分析 | 第47-49页 |
3.5.3 加宽方式对新旧涵拼接处受力与变形影响分析 | 第49-51页 |
3.5.4 地基处理方法对新旧涵拼接处受力与变形影响分析 | 第51-59页 |
3.6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涵洞加宽设计方法研究 | 第60-70页 |
4.1 概述 | 第60页 |
4.2 涵洞加宽方案 | 第60-63页 |
4.2.1 加宽原则 | 第60页 |
4.2.2 加宽方式选择 | 第60-62页 |
4.2.3 加宽方式优缺点 | 第62-63页 |
4.3 新旧涵洞拼接方法 | 第63-65页 |
4.3.1 盖板涵拼接 | 第63-64页 |
4.3.2 圆管涵拼接 | 第64-65页 |
4.3.3 拱涵拼接 | 第65页 |
4.3.4 箱涵拼接 | 第65页 |
4.4 新涵设计方法 | 第65-69页 |
4.4.1 地基处理设计 | 第65-66页 |
4.4.2 新涵涵身设计 | 第66-68页 |
4.4.3 新涵洞.设计 | 第68-69页 |
4.5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涵洞加宽施工技术研究 | 第70-82页 |
5.1 概述 | 第70页 |
5.2 准备工作 | 第70-71页 |
5.3 涵洞加宽施工 | 第71-77页 |
5.3.1 地基处理施工 | 第71-72页 |
5.3.2 植筋施工 | 第72-73页 |
5.3.3 新旧涵拼接施工 | 第73-76页 |
5.3.4 新涵洞.施工 | 第76页 |
5.3.5 涵周回填施工 | 第76-77页 |
5.4 施工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标准 | 第77-81页 |
5.5 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2-83页 |
主要结论 | 第82页 |
进一步建议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