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局部特征提取和稀疏编码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0页
        1.1.2 人脸识别技术难点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人脸识别技术过程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4页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4-16页
第2章 特征获取和稀疏编码分类算法第16-29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局部特征提取方法第16-20页
        2.2.1 局部二值模式(LBP)特征提取第16-17页
        2.2.2 局部三值模式(LTP)特征提取第17-18页
        2.2.3 单演信号表示第18-20页
    2.3 全局特征提取方法第20-21页
        2.3.1 特征脸(PCA)第20页
        2.3.2 Fisher脸(LDA)第20-21页
    2.4 稀疏表示分类和协作表示分类算法第21-26页
        2.4.1 稀疏表示分类方法第22-23页
        2.4.2 协作表示分类方法第23-24页
        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24-26页
    2.5 人脸库第26-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基于GABOR特征的鲁棒稀疏编码识别算法第29-39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Gabor局部特征提取第29-30页
    3.3 鲁棒稀疏编码的人脸识别模型第30-32页
    3.4 基于Gabor特征提取的鲁棒稀疏编码的人脸识别算法第32-35页
        3.4.1 Gabor特征提取第32-33页
        3.4.2 求解鲁棒稀疏编码模型第33-34页
        3.4.3 算法的实现第34-35页
    3.5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第35-37页
        3.5.1 AR人脸库上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5-36页
        3.5.2 YaleB人脸库上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6-37页
    3.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局部特征融合的核稀疏编码识别算法第39-50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图像预处理第39-40页
    4.3 局部特征的提取与融合第40-42页
        4.3.1 LTP编码分为两个LBP编码第41页
        4.3.2 LBP和LTP的局部特征融合第41-42页
    4.4 局部特征提取与融合的核稀疏编码分类算法第42-44页
        4.4.1 核稀疏编码模型第42-43页
        4.4.2 鲁棒核稀疏编码分类算法第43-44页
        4.4.3 局部特征融合的鲁棒核编码分类算法的实现第44页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4-48页
        4.5.1 光照、表情变化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5-47页
        4.5.2 遮挡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7-48页
    4.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5章 基于辅助字典学习的鲁棒稀疏编码人脸识别第50-63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基于辅助字典学习的鲁棒稀疏编码人脸识别第50-55页
        5.2.1 自适应辅助字典学习第50-52页
        5.2.2 基于辅助字典的鲁棒稀疏编码分类模型第52-54页
        5.2.3 算法实现第54-55页
    5.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第55-62页
        5.3.1 CMU Multi-PIE人脸库上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5-60页
        5.3.2 AR人脸库上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0-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图像识别的中国书法真伪鉴别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视频图像的多车牌识别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