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6 主要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6.1 主要难点 | 第14页 |
1.6.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高校科研团队的概念 | 第15-19页 |
2.1.1 团队 | 第15-16页 |
2.1.2 科研团队 | 第16-17页 |
2.1.3 高校科研团队 | 第17-19页 |
2.2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20-21页 |
2.2.3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2.4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2-23页 |
3.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 | 第23-31页 |
3.1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发展态势 | 第23-24页 |
3.2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主要成就 | 第24-25页 |
3.2.1 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 第24页 |
3.2.2 培育了一批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 | 第24-25页 |
3.2.3 提升和加快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 第25页 |
3.2.4 促进了科研方向的整合 | 第25页 |
3.3 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3.1 大多数团队规模偏小 | 第25-26页 |
3.3.2 许多团队内部活力不足 | 第26页 |
3.3.3 管理理念与方式落后 | 第26-27页 |
3.3.4 学科交叉明显不足 | 第27页 |
3.3.5 权威带头人较为稀缺 | 第27页 |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1页 |
3.4.1 思维发展滞后 | 第27页 |
3.4.2 文化建设薄弱 | 第27-28页 |
3.4.3 经验管理倾向 | 第28页 |
3.4.4 学科组织障碍 | 第28页 |
3.4.5 人才培养单一 | 第28-31页 |
4.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成功案例分析 | 第31-41页 |
4.1 典型案例举证 | 第31-32页 |
4.1.1 谢晓亮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 | 第31页 |
4.1.2 陈小明教授的科研团队 | 第31页 |
4.1.3 陈洪渊教授的科研团队 | 第31-32页 |
4.1.4 郑平教授的科研团队 | 第32页 |
4.2 成功要素分析 | 第32-41页 |
4.2.1 内部要素 | 第32-37页 |
4.2.2 外部因素 | 第37-41页 |
5.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对策建议 | 第41-47页 |
5.1 以增强团队外部支持为导向完善管理机制 | 第41-42页 |
5.1.1 明确团队规章制度和分配制度 | 第41页 |
5.1.2 高校适度给予科研团队相应的职权 | 第41页 |
5.1.3 学校行政力量介入要适度 | 第41-42页 |
5.2 以促进学科内外合作交流为目标整合学术力量 | 第42页 |
5.2.1 打破院、系组织障碍 | 第42页 |
5.2.2 高度重视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 | 第42页 |
5.3 以提高团队内部积极性为动力完善绩效机制 | 第42-43页 |
5.3.1 制定客观的评价机制 | 第42-43页 |
5.3.2 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 第43页 |
5.4 以创建高效学习型团队为宗旨建设团队文化 | 第43-44页 |
5.4.1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 第43页 |
5.4.2 弘扬吃苦奉献精神 | 第43-44页 |
5.4.3 激发团队创新精神 | 第44页 |
5.5 以提升团队整体实力为目的健全人才队伍 | 第44-47页 |
5.5.1 培养和利用好团队的学术带头人 | 第44-45页 |
5.5.2 动态优化团队人员结构 | 第45-46页 |
5.5.3 尊重和促进个性发展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