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塔多回路架空线路雷击同跳模型研究与防雷技术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5页 |
1.1.1 浙江省雷电分布特征 | 第10-12页 |
1.1.2 浙江省典型线路雷电活动特征 | 第12-15页 |
1.1.3 浙江地区同塔多回线路雷击跳闸故障 | 第15页 |
1.2 国外同塔多回线路防雷现状 | 第15-17页 |
1.2.1 日本 | 第15-17页 |
1.2.2 俄罗斯 | 第17页 |
1.2.3 法国 | 第17页 |
1.3 国内同塔多回线路防雷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华东地区 | 第17-18页 |
1.3.2 广东省 | 第18-19页 |
1.3.3 香港 | 第19-20页 |
1.4 线路雷击跳闸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5 输电线路防雷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第2章 线路雷击分析方法研究 | 第22-27页 |
2.1 雷电活动基础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 第22-25页 |
2.1.1 地闪密度 | 第23-24页 |
2.1.2 海拔对雷电活动参数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 雷击线路时雷电通道发展机理研究 | 第25-26页 |
2.3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同塔多回线路雷击同跳模型研究及机理分析 | 第27-43页 |
3.1 输电线路反击闪络分析方法 | 第27页 |
3.2 基于电路理论的反击闪络分析模型 | 第27-32页 |
3.2.1 反击模型的建立 | 第28-31页 |
3.2.2 仿真模型的校核 | 第31-32页 |
3.3 同塔多回线路雷击同时跳闸机理研究 | 第32-42页 |
3.3.1 雷击塔顶 | 第33-36页 |
3.3.2 雷击地线 | 第36-38页 |
3.3.3 一回闪络对另一回的影响 | 第38-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技术研究 | 第43-49页 |
4.1 输电线路防雷基本思路 | 第43-44页 |
4.2 减低杆塔接地电阻、加装避雷器 | 第44-46页 |
4.2.1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 第44-46页 |
4.2.2 安装线路避雷器 | 第46页 |
4.3 安装并联间隙 | 第46-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浙江电网同塔多回线路防雷击同跳技术设计 | 第49-67页 |
5.1 差异化防雷击同跳基本原则 | 第49-50页 |
5.2 同塔多回线路耐雷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 第50-56页 |
5.2.1 输电线路耐雷水平影响因素 | 第50-55页 |
5.2.2 不同防雷措施对耐雷水平的影响对比 | 第55-56页 |
5.3 同塔多回输电线路防雷措施配置设计 | 第56-65页 |
5.3.1 不同相序排列方式 | 第56-58页 |
5.3.2 加强绝缘与不同绝缘方式 | 第58-62页 |
5.3.3 保护方式选择 | 第62-64页 |
5.3.4 防雷措施配置 | 第64-65页 |
5.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