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完成的任务 | 第13-15页 |
第2章 燃烧优化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 | 第15-25页 |
2.1 关键术语 | 第15-16页 |
2.2 数据采集技术 | 第16-21页 |
2.2.1 通信接口技术 | 第16页 |
2.2.2 氧量采集技术 | 第16-17页 |
2.2.3 风速浓度采集技术 | 第17-19页 |
2.2.4 飞灰含碳分析技术 | 第19-20页 |
2.2.5 在线烟气分析技术 | 第20-21页 |
2.3 煤粉流量平衡方案 | 第21-23页 |
2.4 网络模型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燃烧优化与风粉系统的整体设计与实现 | 第25-35页 |
3.1 煤粉流量控制系统 | 第25-26页 |
3.2 电站燃烧过程控制系统 | 第26-28页 |
3.2.1 一次风压控制系统 | 第27页 |
3.2.2 二次风压控制系统 | 第27-28页 |
3.3 一次风系统设计 | 第28-30页 |
3.3.1 一次风系统结构与功能 | 第28-29页 |
3.3.2 一次风系统优化试验与结果 | 第29-30页 |
3.4 二次风系统设设计 | 第30-34页 |
3.4.1 二次风系统结构与功能 | 第30-33页 |
3.4.2 降低飞灰含碳量效果 | 第33-34页 |
3.4.3 降低NO排放效果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燃烧优化与减温水系统的整体设计与实现 | 第35-42页 |
4.1 电站减温水控制系统 | 第35-36页 |
4.1.1 过热器减温水控制方式 | 第35-36页 |
4.1.2 再热器减温水控制方式 | 第36页 |
4.2 过热器减温水系统设计 | 第36-37页 |
4.3 再热器减温水系统设计 | 第37-38页 |
4.3.1 外回路前馈设计 | 第37-38页 |
4.3.2 内回路前馈设计 | 第38页 |
4.4 系统控制功能的整体实现 | 第38-41页 |
4.4.1 燃烧优化指令的超前控制实现 | 第38-39页 |
4.4.2 减温水量变化 | 第39-40页 |
4.4.3 再热器减温水投入自动控制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实现后的效果 | 第42-51页 |
5.1 锅炉效率和环保要求 | 第42-43页 |
5.1.1 锅炉效率计算 | 第42页 |
5.1.2 国家环保要求 | 第42-43页 |
5.2 煤质在线辨识 | 第43页 |
5.3 燃烧优化效果的功能测试与实现 | 第43-50页 |
5.3.1 运行效果 | 第44-47页 |
5.3.1.1 运行整体效果 | 第44-46页 |
5.3.1.2 硬测量与软测量效果 | 第46页 |
5.3.1.3 平衡阀控制效果 | 第46-47页 |
5.3.2 可靠性效果 | 第47页 |
5.3.2.1 防止汽包水位保护误动 | 第47页 |
5.3.2.2 防止锅炉尾部再次燃烧 | 第47页 |
5.3.2.3 防止锅炉偏烧而超温 | 第47页 |
5.3.3 技术监督效果 | 第47-48页 |
5.3.3.1 提高燃烧效果 | 第47页 |
5.3.3.2 提供可靠数据 | 第47-48页 |
5.3.3.3 提高运行水平 | 第48页 |
5.3.4 经济效益 | 第48-49页 |
5.3.4.1 直接经济效益 | 第48-49页 |
5.3.4.2 间接经济效益 | 第49页 |
5.3.5 其他影响效果 | 第49-50页 |
5.3.5.1 对安全的影响 | 第49页 |
5.3.5.2 对环境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5.3 对职业健康的影响 | 第50页 |
5.3.5.4 对节能节水的影响 | 第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2页 |
6.1 总结 | 第51页 |
6.2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