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单级完全自养脱氮工艺性能研究

附件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10-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40页
    1.1 污水中氮素的来源与危害第15-17页
        1.1.1 氮素的来源第15页
        1.1.2 氮素的危害第15-17页
    1.2 废水生物脱氮的原理第17页
    1.3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第17-18页
    1.4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第18-26页
        1.4.1 Sharon工艺第18-20页
        1.4.2 Anammox工艺第20-23页
        1.4.3 Sharon Anammox组合工艺第23-25页
        1.4.4 Canon工艺第25-26页
    1.5 间歇循环曝气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第26-36页
        1.5.1 工艺介绍第26-27页
        1.5.2 单级生物脱氮系统第27-28页
        1.5.3 脱氮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第28-30页
        1.5.4 反应器启动操作第30-31页
        1.5.5 反应器性能参数第31-34页
        1.5.6 反应器核心微生物的衰减速率第34-36页
        1.5.7 脱氮过程中微生物学分析第36页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第36-40页
        1.6.1 选题依据第36-37页
        1.6.2 研究内容第37-38页
        1.6.3 研究目标第38页
        1.6.4 创新点第38-40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40-62页
    2.1 反应装置第40-43页
        2.1.1 接种物第40页
        2.1.2 反应器结构第40-43页
    2.2 反应器的运行与调控第43-48页
        2.2.1 反应器的运行第43-44页
        2.2.2 反应器的调控第44-48页
    2.3 底物—合成废水第48-49页
    2.4 反应器性能的评价方法第49-54页
        2.4.1 常规性能指标第49-52页
        2.4.2 颗粒尺寸分布第52-53页
        2.4.3 污泥容积指数第53页
        2.4.4 行周期氮素变化测量实验第53-54页
    2.5 微生物衰减率实验第54-57页
        2.5.1 实验样品第54页
        2.5.2 实验分组第54-55页
        2.5.3 污泥活性测试(SAA)第55页
        2.5.4 微生物衰减率的测量第55-57页
    2.6 微生物学分析第57-62页
        2.6.1 DNA提取第58-59页
        2.6.2 DNA的测量第59页
        2.6.3 荧光定量PCR第59-62页
第3章 单级亚硝化-厌氧氨氧化SBR的启动第62-74页
    3.1 启动操作的目标第62页
    3.2 启动操作的步骤第62-63页
    3.3 反应器启动运行策略第63-69页
        3.3.1 反应器的运行第63页
        3.3.2 化学计量系数逼近的调控方法第63-66页
        3.3.3 建立操作控制的决策过程第66-69页
    3.4 反应器的启动及其过程分析第69-72页
    3.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单级亚硝化-厌氧氨氧化SBR的性能分析第74-100页
    4.1 反应器操作参数调整第74-76页
    4.2 长曝气模式下反应器(SBR1)性能分析第76-78页
    4.3 短周期模式下反应器(SBR2)性能分析第78-86页
        4.3.1 反应器(SBR2)启动阶段性能第80-81页
        4.3.2 反应器(SBR2)初始干扰和恢复阶段性能第81-83页
        4.3.3 反应器(SBR2)提高性能阶段性能第83-85页
        4.3.4 反应器(SBR2)二次干扰和恢复阶段性能第85-86页
        4.3.5 反应器(SBR2)高效脱氮阶段性能第86页
    4.4 运行周期氮素变化特点第86-90页
        4.4.1 反应器正常运行阶段的周期氮素变化特点第87-88页
        4.4.2 反应器改变曝气时长和频次后周期氮素变化特点第88-90页
    4.5 反应器的沉降性能第90-91页
    4.6 两个反应器的粒径分布第91-93页
    4.7 核心微生物群落生长趋势分析第93-97页
    4.8 本章小结第97-100页
第5章 单级自养脱氮工艺核心微生物菌群脱氮功能衰减实验第100-118页
    5.1 初始核心微生物活性分析第100-103页
        5.1.1 初始SAA结果第101-102页
        5.1.2 初始N浓度转化第102-103页
    5.2 VSS随时间的变化第103-104页
    5.3 最大产氮率随时间的变化第104-106页
    5.4 衰减期pH值变化第106-107页
    5.5 核心微生物衰减系数b_(AN)分析第107-110页
    5.6 菌胶团微生物学分析第110-114页
    5.7 Anammox菌群的活性恢复实验第114-116页
    5.8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118-120页
    6.1 结论第118-119页
    6.2 建议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流机电多物理场耦合下涡激振动能量收集模型及特性
下一篇:多晶纯钛室温下不同应变速率塑性变形的孪生形变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