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制药工业论文

抗生素废水的生物毒性与微生物耐药性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1-3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1.1 我国制药废水的污染现状第11页
        1.1.2 抗生素废水的生物安全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第11-13页
    1.2 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抗生素废水的处理现状第13-15页
        1.2.1 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第13-14页
        1.2.2 抗生素废水的水质特点及主流处理技术第14-15页
    1.3 抗生素废水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影响第15-19页
        1.3.1 制药废水排放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影响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2 生物急性毒性检测方法第17-19页
        1.3.3 抗生素废水生物毒性研究的必要性第19页
    1.4 抗生素废水对环境生物的耐药性影响第19-30页
        1.4.1 污水处理工艺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第20-23页
        1.4.2 污水处理对耐药菌和耐药基因的影响第23-25页
        1.4.3 污水排放对受纳水体中微生物耐药性的影响第25-26页
        1.4.4 耐药性检测方法概述第26-28页
        1.4.5 Etest 法检测原理及应用概况第28-29页
        1.4.6 抗生素废水对微生物耐药性影响研究的必要性第29-30页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30-35页
        1.5.1 研究目的第30-31页
        1.5.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5.3 技术路线第32-35页
第2章 抗生素废水的生物毒性评价第35-5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5-41页
        2.1.1 水样采集第35-37页
        2.1.2 理化指标的测定第37-38页
        2.1.3 毒性指标的测定第38-41页
        2.1.4 数据分析方法第41页
    2.2 抗生素废水处理厂进出水的常规水质指标和毒性水平分析第41-49页
        2.2.1 抗生素废水处理厂进出水的水质特性第41-44页
        2.2.2 抗生素废水处理厂进出水的斜生栅藻毒性水平第44-46页
        2.2.3 抗生素废水处理厂进出水的费氏弧菌毒性水平第46-48页
        2.2.4 斜生栅藻毒性与发光细菌毒性的相关性分析第48-49页
    2.3 抗生素废水处理厂各级处理单元对费氏弧菌毒性的去除效果第49-52页
        2.3.1 HY 厂各处理单元的理化指标测试结果第49-51页
        2.3.2 HY 厂各级处理单元对急性毒性的去除效果第51-52页
    2.4 抗生素废水毒性指标与常规指标相关性分析第52-56页
        2.4.1 不同种类抗生素废水的毒性指标与常规指标的相关性第52-53页
        2.4.2 HY 厂抗生素废水的急性毒性指标与常规指标的相关性第53-56页
    2.5 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头孢制药废水中的微生物耐药性分析第57-8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7-65页
        3.1.1 水样采集第57-58页
        3.1.2 水质理化指标的测试第58-59页
        3.1.3 细菌总数的测试第59页
        3.1.4 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计数与分离鉴定第59页
        3.1.5 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水平测试及评价第59-63页
        3.1.6 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第63-65页
    3.2 市政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水平第65-72页
        3.2.1 QD 厂进出水的常规水质指标分析第65页
        3.2.2 QD 厂进出水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分布特征第65-67页
        3.2.3 QD 厂进出水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水平第67-70页
        3.2.4 QD 厂进出水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第70-72页
    3.3 头孢制药废水处理厂进出水中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水平第72-80页
        3.3.1 HM 厂进出水的常规水质指标分析第72-74页
        3.3.2 HM 厂进出水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分布特征第74-75页
        3.3.3 HM 厂进出水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科菌细菌的耐药水平第75-78页
        3.3.4 HM 厂进出水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第78-80页
    3.4 市政污水与头孢制药废水中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特征对比第80-82页
    3.5 市政污水和头孢制药废水进出水中 blaTEM-2 基因的存在情况第82-83页
    3.6 小结第83-86页
第4章 综合制药废水排放对下游环境的微生物耐药性影响第86-10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6-87页
        4.1.1 水样采集第86-87页
        4.1.2 水质指标测试及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测试第87页
        4.1.3 数据分析统计方法第87页
    4.2 综合制药废水处理厂进出水中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水平第87-97页
        4.2.1 LC 厂进出水的常规水质指标分析第87-89页
        4.2.2 LC 厂进出水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分布特征第89-90页
        4.2.3 LC 厂进出水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水平第90-93页
        4.2.4 LC 厂进出水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第93-97页
    4.3 受纳综合制药废水排水的河流上下游中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水平第97-104页
        4.3.1 WY 河上下游水样的常规水质指标分析第97-98页
        4.3.2 WY 河上下游水样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分布特征第98-99页
        4.3.3 WY 河上下游中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水平第99-101页
        4.3.4 WY 河上下游分离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第101-104页
    4.4 综合制药废水进出水和受纳河流上下游中 blaTEM-2 基因的存在情况第104-106页
    4.5 不同采样点的乳糖发酵型肠杆菌科细菌耐药行为的相似性分析第106-107页
    4.6 小结第107-109页
第5章 抗生素废水中微生物获得耐药性的途径解析第109-12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9-112页
        5.1.1 综合制药废水各级处理单元出水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的诱导培养第109-111页
        5.1.2 不同浓度头孢曲松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的诱导培养第111页
        5.1.3 耐药基因在不同属细菌间的水平扩散第111-112页
    5.2 综合制药废水诱导培养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水平的影响第112-119页
        5.2.1 LC 厂各级处理单元出水诱导培养下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水平变化第112-118页
        5.2.2 LC 厂各级处理单元对综合制药废水致微生物耐药能力的削减效果第118-119页
    5.3 头孢曲松诱导培养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水平的影响第119-125页
        5.3.1 头孢曲松诱导培养前后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水平第120-121页
        5.3.2 头孢曲松诱导培养前后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的耐药水平第121-123页
        5.3.3 头孢曲松诱导培养前后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和甲氧苄氨嘧啶的耐药水平第123-125页
    5.4 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第125-126页
    5.5 小结第126-127页
第6章 基于生物安全保障的抗生素废水深度处理技术优选第127-142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27-131页
        6.1.1 水样采集第127-128页
        6.1.2 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的测试第128页
        6.1.3 超滤试验第128-129页
        6.1.4 颗粒活性炭吸附试验第129页
        6.1.5 臭氧氧化试验第129-130页
        6.1.6 芬顿氧化试验第130-131页
    6.2 超滤对头孢制药废水二级出水的处理效果第131-133页
        6.2.1 超滤最佳过滤压力的确定第131-132页
        6.2.2 超滤对头孢制药废水急性毒性和致微生物耐药因子的控制效果第132-133页
    6.3 颗粒活性炭吸附对头孢制药废水二级出水的处理效果第133-135页
        6.3.1 颗粒活性炭吸附最佳颗粒活性炭投加量的确定第133-134页
        6.3.2 颗粒活性炭吸附对头孢制药废水急性毒性和致微生物耐药因子的控制效果第134-135页
    6.4 臭氧氧化对头孢制药废水二级出水的处理效果第135-137页
        6.4.1 臭氧氧化最佳臭氧消耗量的确定第135-136页
        6.4.2 臭氧氧化对头孢制药废水急性毒性和致微生物耐药因子的控制效果第136-137页
    6.5 芬顿氧化对头孢制药废水二级出水的处理效果第137-139页
        6.5.1 芬顿氧化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第137-138页
        6.5.2 芬顿氧化对头孢制药废水急性毒性和致微生物耐药因子的控制效果第138-139页
    6.6 不同深度处理技术对头孢制药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优选第139-140页
    6.7 小结第140-142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42-146页
    7.1 结论第142-144页
    7.2 建议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化学降解水中全氟辛烷磺酸及其替代物的研究
下一篇:小天体引力场中的轨道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