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0页 |
1.1 锂离子电池及锂电池负极材料概述 | 第13-16页 |
1.2 二氧化钼材料性能概述 | 第16-17页 |
1.3 二氧化钼材料改性研究现状 | 第17-35页 |
1.3.1 纳米化二氧化钼材料 | 第17-21页 |
1.3.2 多级结构二氧化钼材料 | 第21-27页 |
1.3.3 碳包覆二氧化钼材料 | 第27-32页 |
1.3.4 与其他材料复合 | 第32-35页 |
1.4 原位 X 射线衍射技术用于电极材料锂化机理研究现状 | 第35-37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含多级孔结构的二氧化钼纳米管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40-70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41-42页 |
2.2.2 一步碳热法合成含多级孔结构二氧化钼纳米管 | 第42页 |
2.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42-4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8页 |
2.3.1 结构表征 | 第44-46页 |
2.3.2 形貌表征 | 第46-48页 |
2.3.3 不同还原介质对于二氧化钼形貌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4 形成机理 | 第49-50页 |
2.3.5 氮气吸附及孔结构 | 第50-53页 |
2.3.6 热重分析 | 第53-54页 |
2.3.7 电化学性能 | 第54-60页 |
2.3.8 储锂机制 | 第60页 |
2.3.9 原位 XRD 测试 | 第60-6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三章 二氧化钼/碳化钼纳米管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70-91页 |
3.1 引言 | 第70-7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1-73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71页 |
3.2.2 一步碳热法合成含二氧化钼/碳化钼纳米管 | 第71-72页 |
3.2.3 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72-7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3-90页 |
3.3.1 结构表征 | 第73-74页 |
3.3.2 不同前驱物比 | 第74-76页 |
3.3.3 形貌表征 | 第76-79页 |
3.3.4 形成机理 | 第79-80页 |
3.3.5 氮气吸附测试及孔径分布 | 第80-81页 |
3.3.6 二氧化钼/碳化钼质量比 | 第81-82页 |
3.3.7 电化学性能 | 第82-88页 |
3.3.8 储能机制 | 第88-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多级二氧化钼/碳球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 第91-111页 |
4.1 引言 | 第91-9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2-94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92页 |
4.2.2 多级二氧化钼/碳球的合成 | 第92-93页 |
4.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93-9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10页 |
4.3.1 结构表征 | 第94-96页 |
4.3.2 形貌分析 | 第96-100页 |
4.3.3 形成机理 | 第100-102页 |
4.3.4 热重分析 | 第102-103页 |
4.3.5 电化学性能 | 第103-109页 |
4.3.6 储锂机制 | 第109-11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