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双极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废水燃料电池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3页
缩略词语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4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概述第16-19页
        1.2.1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机理第16-17页
        1.2.2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的优越性第17-18页
        1.2.3 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 WO_3光阳极材料的特性及制备方法第19-26页
        1.3.1 WO_3的基本特性第19-20页
        1.3.2 WO_3光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第20-26页
            1.3.2.1 溶胶凝胶法第20-22页
            1.3.2.2 阳极氧化法第22-23页
            1.3.2.3 溅射法第23-24页
            1.3.2.5 水热法第24-26页
    1.4 光催化废水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第26-30页
        1.4.1 光催化废水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第26-27页
        1.4.2 阳极材料第27-29页
        1.4.3 阴极材料第29-30页
    1.5 问题提出第30-31页
    1.6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6.1 WO_3/W 光阳极的制备、表征与形成机制第31-32页
        1.6.2 WO_3/W 光阳极的光电分解水及降解污染物性能第32页
        1.6.3 光催化燃料电池体系的设计与性能研究第32页
        1.6.4 光催化燃料电池体系产氢、降解有机污染物及发电第32页
    1.7 技术路线第32-34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4-40页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4-35页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4-35页
        2.1.2 主要药品与试剂第35页
    2.2 WO_3/W 纳米阵列结构光阳极材料的水热法制备及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35-37页
        2.2.1 样品预处理第35页
        2.2.2 WO_3/W 纳米阵列结构光阳极材料的制备第35-36页
        2.2.3 WO_3/W 纳米阵列结构光阳极材料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36-37页
    2.3 光阴极材料的制备及光电催化性能各研究第37-38页
        2.3.1 纳米线阵列 Cu2O/Cu 光阴极第37页
        2.3.2 Pt/PVC 光阴极材料第37-38页
    2.4 光催化废水燃料电池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第38-40页
        2.4.1 实验装置第38-39页
        2.4.2 有机污染物降解、产氢及发电性能研究第39-40页
第三章 可见光响应型 WO_3/W 纳米阵列结构光阳极的制备及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40-74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WO_3/W 纳米条阵列光阳极的制备与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40-53页
        3.2.1 光阳极的 SEM 形貌分析第40-42页
        3.2.2 光阳极的 XRD 分析第42-43页
        3.2.3 PEG 导向剂与钨基底预氧化 WO_3层的作用第43-45页
        3.2.4 水热反应时间对微观形貌的影响第45-48页
        3.2.5 水热反应时间对紫外漫反射(UV-vis)谱的影响第48-49页
        3.2.6 水热反应时间对表面阻抗的影响第49-50页
        3.2.7 光阳极的形成机制研究第50-51页
        3.2.8 光阳极的光电流密度第51-52页
        3.2.9 水热反应时间对光电流密度的影响第52-53页
    3.3 WO_3/W 纳米片阵列光阳极的制备与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53-67页
        3.3.1 光阳极的 SEM 形貌分析第53-55页
        3.3.2 光阳极的 XRD 分析第55-56页
        3.3.3 PEG 导向剂浓度对 WO_3/W 纳米片阵列结构的影响第56-58页
        3.3.4 水热反应液 pH 值对微观结构的影响第58-60页
        3.3.5 光阳极的光电流密度第60-62页
        3.3.6 光阳极的 IPCE 测试第62-63页
        3.3.7 光阳极的紫外漫反射(UV-vis)谱第63-64页
        3.3.8 光阳极产氢性能研究第64-65页
        3.3.9 光阳极光电催化降解甲基橙第65-67页
    3.4 WO_3/W 纳米块结构光阳极的制备与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67-72页
        3.4.1 光阳极的 SEM 形貌分析第67-69页
        3.4.2 光阳极的 XRD 分析第69-70页
        3.4.3 光阳极的紫外漫反射(UV-vis)谱第70-71页
        3.4.4 光阳极的光电流密度第71-72页
    3.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双极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废水燃料电池—WO_3/W-Cu_2O/Cu 电池的设计与应用第74-90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纳米线阵列 Cu_2O/Cu 光阴极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75-76页
    4.3 WO_3/W Cu_2O/Cu 电池的设计与运行原理第76-79页
    4.4 WO_3/W Cu_2O/Cu 电池开路电压研究第79-81页
    4.5 WO_3/W Cu_2O/Cu 电池短路电流研究第81-82页
    4.6 WO_3/W Cu_2O/Cu 电池降解葡萄糖与发电性能第82-85页
    4.7 WO_3/W Cu_2O/Cu 电池降解难降解有机物与发电性能第85-89页
    4.8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双极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电化学池—WO_3/W-Pt/PVC 电化学池自发分解水产氢性能研究第90-104页
    5.1 引言第90页
    5.2 Si 电池片光阴极(Pt/PVC)的制备、修饰及表征第90-95页
        5.2.1 Pt 修饰 Si 电池片光阴极的结构图第90-92页
        5.2.2 可见光响应型光阴极—Pt/PVC 光阴极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92-95页
    5.3 双极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电化学池的设计与运行第95-96页
    5.4 双极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电化学池的开路电压研究第96-98页
    5.5 双极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电化学池短路电流研究第98-100页
    5.6 双极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电化学池产氢性能第100-101页
    5.7 双极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电化学池降解亚甲基蓝第101-103页
    5.8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双极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废水燃料电池—曝气 WO_3/W-Pt/PVC 电池降解有机物和发电性能第104-114页
    6.1 引言第104页
    6.2 曝气 WO_3/W-Pt/PVC 电池的原理第104-106页
    6.3 曝气条件下 Pt/PVC 光阴极的光生电流研究第106-107页
    6.4 耐冲击 WO_3/W 光阳极的制备及光电催化性能研究第107-108页
    6.5 曝气 WO_3/W-Pt/PVC 电池开路电压研究第108-109页
    6.6 曝气 WO_3/W-Pt/PVC 电池短路电流研究第109-110页
    6.7 曝气 WO_3/W-Pt/PVC 电池降解亚甲基蓝第110-113页
    6.8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14-119页
    7.1 研究结论第114-116页
    7.2 创新点第116-117页
    7.3 研究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37-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雷公藤甲素脂质纳米粒研究
下一篇:钼基金属氧化物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