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混合励磁同步发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混合励磁电机的分类及各种结构形式 | 第12-13页 |
1.2.2 永磁电机转子磁极优化设计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永磁同步电机性能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1.3 混合励磁发电机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并列结构混合励磁发电机工作原理及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8-27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并列结构混合励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3 电磁场基本理论和边界条件 | 第19-21页 |
2.3.1 电磁场基本理论 | 第19-20页 |
2.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0-21页 |
2.4 瞬态电磁场的基本方程和场路-耦合基本理论 | 第21-26页 |
2.4.1 瞬态电磁场的基本方程 | 第21-23页 |
2.4.2 瞬态电磁场的场路-耦合离散模型 | 第23-25页 |
2.4.3 转子旋转的处理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永磁同步发电机磁极形状的优化设计 | 第27-36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结构模型及基本参数 | 第27-28页 |
3.3 田口方法基本原理及一般步驟 | 第28页 |
3.4 磁极表面形状的优化设计 | 第28-29页 |
3.5 转子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29-34页 |
3.5.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29-32页 |
3.5.2 因子水平及因子对品质特性的影响 | 第32页 |
3.5.3 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3.6 优化前后气隙磁通密度谐波的对比及分析 | 第34-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永磁发电机运行特性的场路-耦合仿真分析 | 第36-46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永磁发电机场路-耦合仿真模型 | 第36-39页 |
4.3 傅里叶分解法在绕组感应电动势计算中的运用 | 第39页 |
4.4 齿磁通法在绕组感应电动势计算中的运用 | 第39-42页 |
4.4.1 永磁同步发电机空载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 第41-42页 |
4.4.2 永磁同步发电机负载稳态磁场的分析与计算 | 第42页 |
4.5 采用傅里叶分解法与齿磁通法计算的结果对比 | 第42-43页 |
4.6 永磁同步发电机动态特性的仿真分析 | 第43-44页 |
4.6.1 永磁同步发电机三相空载突然短路的仿真分析 | 第43-44页 |
4.6.2 永磁同步发电机负载突然短路的仿真分析 | 第4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混合励磁发电机电励磁部分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 第46-55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电励磁部分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 第46-51页 |
5.2.1 电励磁部分的结构模型及基本参数 | 第46-47页 |
5.2.2 电励磁部分定子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47-50页 |
5.2.3 优化前后气隙磁通密度谐波的对比 | 第50-51页 |
5.3 电励磁部分的场路-耦合方程 | 第51-53页 |
5.3.1 电励磁部分场路-耦合方程的推导 | 第51-52页 |
5.3.2 计算模型中各矩阵元素的形成 | 第52-53页 |
5.4 电励磁部分的空载性能分析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并列结构混合励磁发电机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第55-62页 |
6.1 引言 | 第55页 |
6.2 混合励磁发电机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55-56页 |
6.3 永磁电机部分和电励磁电机部分之间的漏磁导 | 第56-57页 |
6.4 混合励磁发电机的空载特性 | 第57-59页 |
6.5 混合励磁同步发电机的负载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59-61页 |
6.5.1 电压平衡方程 | 第59-60页 |
6.5.2 混合励磁发电机的外特性 | 第60-61页 |
6.6 混合励磁同步发电机的负载特性的数值分析 | 第61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7.1 本文主要成果 | 第62页 |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