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围场县旅游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旅游精准扶贫概述 | 第19-26页 |
2.1 旅游精准扶贫的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2.1.1 贫困与反贫困 | 第19-20页 |
2.1.2 旅游扶贫与扶贫旅游 | 第20-21页 |
2.1.3 旅游精准扶贫 | 第21页 |
2.1.4 旅游精准扶贫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 旅游精准扶贫的基础理论 | 第22-24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页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2-23页 |
2.2.3 社区参与理论 | 第23-24页 |
2.3 旅游精准扶贫在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意义 | 第24-25页 |
2.3.1 有利于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 | 第24页 |
2.3.2 有利于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 第24页 |
2.3.3 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24页 |
2.3.4 有利于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围场县旅游精准扶贫现状 | 第26-35页 |
3.1 围场县基本县情与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 第26-29页 |
3.1.1 基本县情 | 第26-27页 |
3.1.2 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27-29页 |
3.2 旅游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 第29-32页 |
3.2.1 旅游资源丰富 | 第29-30页 |
3.2.2 区位条件便利 | 第30-31页 |
3.2.3 政策支持有力 | 第31-32页 |
3.2.4 市场优势明显 | 第32页 |
3.3 旅游精准扶贫发展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3.3.1 旅游精准扶贫现状 | 第32-33页 |
3.3.2 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模式 | 第33-34页 |
3.3.3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展望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围场县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6页 |
4.1 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 第35-42页 |
4.1.1 旅游精准扶贫识别度不高 | 第35-37页 |
4.1.2 旅游精准扶贫帮扶不到位 | 第37-40页 |
4.1.3 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效率低 | 第40-42页 |
4.2 旅游精准扶贫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4.2.1 缺少稳定的旅游扶贫发展资金 | 第42页 |
4.2.2 扶贫干部和贫困人群认知有局限 | 第42-43页 |
4.2.3 旅游精准扶贫机制尚未成熟 | 第43-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围场县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路径 | 第46-56页 |
5.1 提高旅游精准扶贫识别度 | 第46-50页 |
5.1.1 对贫困地区进行SWOT分析 | 第46-47页 |
5.1.2 加大对扶贫项目考察力度 | 第47-49页 |
5.1.3 构建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机制 | 第49-50页 |
5.2 改善旅游精准扶贫的帮扶条件 | 第50-52页 |
5.2.1 创建多元化帮扶体系 | 第50-51页 |
5.2.2 丰富旅游精准帮扶载体形式 | 第51页 |
5.2.3 增强精准帮扶针对性 | 第51-52页 |
5.3 创新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机制 | 第52-55页 |
5.3.1 建立多部门联动协调管理体系 | 第52-53页 |
5.3.2 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监管体系建设 | 第53-54页 |
5.3.3 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估机制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