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2.1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2.1.1 国外对循环取货的VRP的研究 | 第18-19页 |
2.1.2 国内对循环取货的VRP的研究 | 第19-20页 |
2.1.3 国内对循环取货的VRP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20-21页 |
2.2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循环取货车辆路径问题概述 | 第22-29页 |
3.1 循环取货运输方式的概述 | 第22-23页 |
3.2 循环取货车辆路径问题的特点 | 第23-24页 |
3.3 车辆路径问题的模型和算法 | 第24-28页 |
3.3.1 车辆路径问题的基本模型 | 第24-25页 |
3.3.2 VRP常用的求解算法 | 第25-2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带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的模型与算法 | 第29-38页 |
4.1 车辆路径问题的描述 | 第29页 |
4.2 带有时间窗循环提货车辆路径问题的描述 | 第29-30页 |
4.3 带时间窗的车辆路径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4.4 粒子群算法的原理和算法 | 第31-37页 |
4.4.1 粒子群算法的原理 | 第31页 |
4.4.2 构造粒子群算法的编码方式 | 第31-32页 |
4.4.3 算法实现过程 | 第32-33页 |
4.4.4 算法实现流程图 | 第33-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企业实际应用案例 | 第38-54页 |
5.1 公司简介 | 第38页 |
5.2 公司物流状况和改动原因 | 第38-41页 |
5.2.1 当前问题描述 | 第38-40页 |
5.2.2 改进后的循环提货模式 | 第40-41页 |
5.3 S公司应用循环取货车辆调度模型和算法 | 第41-50页 |
5.3.1 循环提货相关的约束条件和关键优化点 | 第41-42页 |
5.3.2 S公司应用循环取货车辆调度算法 | 第42-50页 |
5.4 循环取货车辆成本节约分析 | 第50-53页 |
5.4.1 运输费用的结算方式 | 第50页 |
5.4.2 原先运输模式的成本计算 | 第50-51页 |
5.4.3 循环提货粒子群计算后的运输模式的成本计算 | 第51-52页 |
5.4.4 循环提货前后运输的成本比较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6.1 结论和总结 | 第54-55页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