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加载下柱壳剪切断裂的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实验研究 | 第11-14页 |
1.2.2 理论分析 | 第14-15页 |
1.2.3 数值模拟 | 第15-16页 |
1.3 材料和结构的动态破坏 | 第16-19页 |
1.3.1 动态破坏的形式 | 第16-17页 |
1.3.2 绝热剪切的数值模拟 | 第17-19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金属圆管外爆实验讨论及碎片金相分析 | 第20-29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金属圆管外爆实验及破坏现象 | 第21-26页 |
2.2.1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2 外爆破坏的宏观特征 | 第22-24页 |
2.2.3 热处理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4 机加工影响 | 第25-26页 |
2.3 碎片微观金相分析 | 第26-27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厚壁圆筒受内压作用应力状态分析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塑性力学分析 | 第29-33页 |
3.2.1 弹性阶段 | 第29-31页 |
3.2.2 弹塑性阶段 | 第31-32页 |
3.2.3 塑性极限阶段 | 第32-33页 |
3.2.4 应力计算 | 第33页 |
3.3 柱壳破碎的近似分析 | 第33-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4 金属圆管外爆的有限元分析 | 第37-49页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4.2 有限元模型 | 第38-41页 |
4.2.1 假设及几何模型 | 第38页 |
4.2.2 有限元模型网格模型 | 第38-39页 |
4.2.3 接触与边界处理 | 第39页 |
4.2.4 材料本构及破坏模型 | 第39-40页 |
4.2.5 网格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41-47页 |
4.3.1 载荷特性 | 第41-42页 |
4.3.2 波传播特性 | 第42-44页 |
4.3.3 变形、破坏现象及机理 | 第44-46页 |
4.3.4 自组织特征及影响 | 第46-47页 |
4.4 讨论分析 | 第47-48页 |
4.5 结论 | 第48-49页 |
5 载荷特性对金属圆管外爆膨胀断裂模式的影响 | 第49-62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有限元模型 | 第49-51页 |
5.2.1 几何模型 | 第49页 |
5.2.2 载荷 | 第49-50页 |
5.2.3 有限元模型及网格 | 第50页 |
5.2.4 材料及失效模型 | 第50-51页 |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1-55页 |
5.3.1 载荷特征对应力分布及状态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2 载荷特征对破坏起始及传播的影响 | 第52-55页 |
5.4 载荷波动对破坏的影响 | 第55-59页 |
5.4.1 波动载荷对破坏起始及宏观特征的影响 | 第57-58页 |
5.4.2 波动载荷与理想载荷下圆管变形响应比较 | 第58-59页 |
5.5 爆炸偏心载荷的影响 | 第59-61页 |
5.5.1 结果 | 第59-60页 |
5.5.2 讨论分析 | 第60-61页 |
5.6 小结 | 第61-62页 |
6 圆管内壁几何缺陷对外爆膨胀断裂的影响 | 第62-69页 |
6.1 引言 | 第62-63页 |
6.2 有限元模型 | 第63-64页 |
6.2.1 几何模型 | 第63页 |
6.2.2 载荷 | 第63页 |
6.2.3 有限元网格 | 第63-64页 |
6.2.4 材料及失效模型 | 第64页 |
6.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4-68页 |
6.3.1 几何缺陷对应力分布及状态的影响 | 第64-66页 |
6.3.2 几何缺陷对破坏起始及传播的影响 | 第66-67页 |
6.3.3 几何缺陷对破坏宏观特征的影响 | 第67-68页 |
6.4 小结 | 第68-69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7.2 下一步工作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