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视角下青海河湟地区藏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青海河湟地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3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1.4 村落公共空间提升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1.4.3 研究总结 | 第22-23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1.5.1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3页 |
1.5.2 传统村落 | 第23-24页 |
1.5.3 村落公共空间 | 第24-2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7 论文框架 | 第26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2 青海河湟地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第29-45页 |
2.1 青海河湟地区范围界定 | 第29-30页 |
2.2 非遗产生的环境 | 第30-33页 |
2.2.1 自然地理 | 第30-31页 |
2.2.2 历史人文 | 第31-33页 |
2.2.3 经济产业 | 第33页 |
2.3 非遗的类型与分布 | 第33-38页 |
2.3.1 非遗的类型 | 第35-37页 |
2.3.2 非遗的分布 | 第37-38页 |
2.4 非遗的组织形式 | 第38-39页 |
2.5 非遗的空间形式 | 第39-40页 |
2.5.1 社会空间 | 第39页 |
2.5.2 物质空间 | 第39-40页 |
2.6 非遗的空间载体研究 | 第40-42页 |
2.6.1 各类非遗的空间载体研究 | 第40-41页 |
2.6.2 舞蹈类非遗的空间载体研究 | 第41-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3 青海河湟地区藏族舞蹈类非遗活动的空间载体研究 | 第45-73页 |
3.1 螭鼓舞活动空间研究 | 第45-59页 |
3.1.1 螭鼓舞简介 | 第45-49页 |
3.1.2 场所营造—祭祀仪式 | 第49-50页 |
3.1.3 场所界定—舞蹈表演 | 第50-55页 |
3.1.4 路径组织—螭鼓舞仪式过程 | 第55-59页 |
3.1.5 螭鼓舞活动空间研究总结 | 第59页 |
3.2 锅庄舞活动空间研究 | 第59-67页 |
3.2.1 锅庄舞简介 | 第60-61页 |
3.2.2 场所界定—舞蹈表演 | 第61-65页 |
3.2.3 锅庄舞表演场地分析 | 第65-66页 |
3.2.4 锅庄舞活动空间研究总结 | 第66-67页 |
3.3 舞蹈类非遗活动空间的要素与特点研究 | 第67-69页 |
3.3.1 舞蹈类非遗活动空间的要素 | 第67页 |
3.3.2 舞蹈类非遗活动空间的特点 | 第67-68页 |
3.3.3 各要素与非遗活动空间的相互影响 | 第68-69页 |
3.4 舞蹈类非遗活动空间在村落中的位置 | 第69-71页 |
3.4.1 村落边缘 | 第70页 |
3.4.2 村落中心 | 第70页 |
3.4.3 村落周边 | 第70-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4 非遗传承视角下藏族村落公共空间现状研究 | 第73-117页 |
4.1 公共空间影响因素 | 第73-76页 |
4.1.1 自然因素 | 第73-75页 |
4.1.2 社会因素 | 第75-76页 |
4.2 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 第76-79页 |
4.2.1 平面形态 | 第76-77页 |
4.2.2 空间尺度 | 第77页 |
4.2.3 限定界面 | 第77-79页 |
4.2.4 配套设施 | 第79页 |
4.3 非遗影响下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 | 第79-95页 |
4.3.1 宗教空间 | 第80-83页 |
4.3.2 广场空间 | 第83-86页 |
4.3.3 街巷空间 | 第86-90页 |
4.3.4 院落空间 | 第90-95页 |
4.3.5 四类空间的关系研究 | 第95页 |
4.4 非遗与公共空间关系的案例解析 | 第95-114页 |
4.4.1 宁巴村螭鼓舞活动空间解析 | 第96-109页 |
4.4.2 塔加村锅庄舞活动空间解析 | 第109-113页 |
4.4.3 公共空间解析总结 | 第113-114页 |
4.5 非遗影响下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 | 第114-115页 |
4.5.1 空间与活动匹配度低 | 第114页 |
4.5.2 空间风貌与村落不协调 | 第114-115页 |
4.5.3 空间缺乏非遗文化展示 | 第115页 |
4.5.4 空间基础服务设施缺失 | 第11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5 基于非遗传承的藏族村落公共空间营造 | 第117-155页 |
5.1 传承非遗的公共空间营造目标及策略 | 第117-119页 |
5.1.1 营造目标 | 第117-118页 |
5.1.2 营造策略 | 第118-119页 |
5.2 承载非遗的广场空间营造方法 | 第119-125页 |
5.2.1 基于宗教信仰的广场空间选址 | 第120-121页 |
5.2.2 适宜表演展示的平面布局 | 第121-122页 |
5.2.3 合理的界面设计 | 第122-125页 |
5.2.4 配套的基础设施 | 第125页 |
5.3 承载非遗的路径空间组织方式 | 第125-127页 |
5.3.1 顺应地形的组织形式 | 第126页 |
5.3.2 适宜的等级与尺度 | 第126-127页 |
5.3.3 丰富的界面设计 | 第127页 |
5.4 基于文化展示的公共空间风貌营造方法 | 第127-134页 |
5.4.1 物质元素提取 | 第128-131页 |
5.4.2 非物质元素提取 | 第131-132页 |
5.4.3 公共空间营造实践探索 | 第132-134页 |
5.5 基于文化传承的公共空间布局 | 第134-144页 |
5.5.1 传统产业模式下的公共空间布局 | 第135-138页 |
5.5.2 乡村旅游视角下的公共空间布局 | 第138-144页 |
5.6 承载舞蹈类非遗的公共空间更新探索 | 第144-154页 |
5.6.1 螭鼓舞活动空间更新探索 | 第144-149页 |
5.6.2 锅庄舞活动空间更新探索 | 第149-153页 |
5.6.3 非遗活动空间更新探索总结 | 第153-1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6 结论 | 第155-1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55-159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67页 |
图表目录 | 第167-173页 |
附录 | 第173-186页 |
附录 1 附表 | 第173-181页 |
附录 2 访谈录 | 第181-186页 |
附录 3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