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atract | 第3页 |
导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惩罚性赔偿在我国的发展——以《消法》和劳动法为例 | 第11-19页 |
一、《消法》中的惩罚性赔偿 | 第11-14页 |
(一) 制度现状 | 第11-12页 |
(二) 赔偿金法律责任属性之辨 | 第12-14页 |
二、劳动法中惩罚性赔偿 | 第14-16页 |
(一) 《劳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 | 第14-15页 |
(二) 《劳动合同法》中的惩罚性赔偿 | 第15-16页 |
三、《消法》与《劳动合同法》中惩罚性赔偿的比较 | 第16-19页 |
(一) 构成要件之比较 | 第16-17页 |
(二) 赔偿金额的计算方式之比较 | 第17页 |
(三) 法律责任属性之比较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惩罚性赔偿的基础理论 | 第19-28页 |
一、惩罚性赔偿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惩罚性赔偿的功能 | 第20-22页 |
(一) 关于惩罚性赔偿功能的学说 | 第20-21页 |
(二) 惩罚性赔偿功能之认识 | 第21-22页 |
三、惩罚性赔偿的性质 | 第22-24页 |
(一) 关于惩罚性赔偿性质的学说 | 第22-24页 |
(二) 惩罚性赔偿应属社会法责任 | 第24页 |
四、与补偿性赔偿的关系 | 第24-28页 |
(一) 二者的区别 | 第24-25页 |
(二) 是否以符合补偿性赔偿为前提 | 第25-26页 |
(三) 赔偿金额是否应与补偿性赔偿金保持比例关系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争鸣 | 第28-35页 |
一、制度正当性的争议 | 第28-31页 |
(一) 违反法律体系 | 第28-29页 |
(二) 使受害人不当得利 | 第29-30页 |
(三) 缺乏必要的适用控制 | 第30-31页 |
二、制度适用中的争议 | 第31-35页 |
(一) 惩罚性赔偿与主观过错之关系 | 第31-33页 |
(二) 惩罚性赔偿与损害之关系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劳动合同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反思 | 第35-43页 |
一、惩罚性赔偿适用的要件及范围 | 第35-38页 |
(一) 适用要件 | 第35-37页 |
(二) 适用范围 | 第37-38页 |
二、《劳动合同法》的惩罚性赔偿违反一般原理 | 第38-40页 |
(一) 《劳动合同法》中惩罚性赔偿不以过错为基础 | 第38-39页 |
(二) 《劳动合同法》中惩罚性赔偿不以损失为基础 | 第39-40页 |
三、司法实践中的争议 | 第40-43页 |
(一) 到期未续签书面合同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 | 第40-41页 |
(二) 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劳动合同法》中制度完善的建议 | 第43-48页 |
一、司法实践中的完善 | 第43-45页 |
(一)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对劳动者过错因素的引入 | 第43-44页 |
(二) 上海规定对用人单位诚实协商因素的考量 | 第44-45页 |
二、制度完善的建议 | 第45-48页 |
(一) 扩大解释“书面形式” | 第45-46页 |
(二) 过错责任的引入 | 第46页 |
(三) 司法解释完善操作细则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