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整定计算及相关软件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2章 整定计算相关问题的分析 | 第13-20页 |
2.1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选择 | 第13页 |
2.2 故障计算方法 | 第13-18页 |
2.2.1 对称分量法 | 第14-17页 |
2.2.2 故障点自阻抗和互阻抗的获取方法 | 第17-18页 |
2.3 分支系数和助增系数的计算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定值调整原则及其实现算法的研究 | 第20-30页 |
3.1 保护整定值的获取方式 | 第20-21页 |
3.2 保护定值的调整原则及其实现算法 | 第21-26页 |
3.2.1 无纵向配合关系的保护 | 第21-22页 |
3.2.2 有纵向配合关系的保护 | 第22-26页 |
3.3 动作时间的调整原则 | 第26-27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27-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基于感受量的计算线路保护各段保护范围方法的研究 | 第30-49页 |
4.1 传统的计算保护范围方法 | 第30-31页 |
4.1.1 逐点逼近法 | 第30-31页 |
4.1.2 图解法 | 第31页 |
4.2 基于感受量的保护范围计算方法的基本思想及优势 | 第31-32页 |
4.3 基于感受量的保护范围计算方程的推导 | 第32-46页 |
4.3.1 零序电流保护 | 第32-37页 |
4.3.2 相间电流保护 | 第37-39页 |
4.3.3 相间距离保护 | 第39-42页 |
4.3.4 接地距离保护 | 第42-45页 |
4.3.5 低电压保护 | 第45-46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软件的总体设计及定值调整模块的实现 | 第49-58页 |
5.1 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49-52页 |
5.1.1 系统的整体结构 | 第49-50页 |
5.1.2 软件各模块的功能分析 | 第50-52页 |
5.1.3 后台数据库工具 | 第52页 |
5.2 定值调整模块的实现 | 第52-57页 |
5.2.1 定值调整功能的实现 | 第53页 |
5.2.2 选择性校验功能的实现 | 第53-54页 |
5.2.3 计算保护范围功能的实现 | 第54-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