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P2P 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互联网金融理论 | 第21-24页 |
2.1.1 互联网金融下的支付理论 | 第21-22页 |
2.1.2 互联网金融下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1.3 互联网金融下的直接融资理论 | 第23页 |
2.1.4 互联网金融下的社会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2.2 民间金融理论 | 第24-25页 |
2.2.1 民间金融下的金融深化理论 | 第24页 |
2.2.2 民间金融下的制度变迁理论 | 第24-25页 |
2.3 信用风险理论 | 第25-28页 |
2.3.1 信用风险理论 | 第25-26页 |
2.3.2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2.3.3 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理论 | 第27-28页 |
2.4 金融监管理论 | 第28-29页 |
2.4.1 金融监管与网络金融 | 第28-29页 |
2.4.2 金融监管与民间金融 | 第29页 |
2.4.3 金融监管与监管套利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我国 P2P 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模型建立 | 第31-38页 |
3.1 模型介绍 | 第31-32页 |
3.2 数据抓取软件介绍 | 第32-34页 |
3.3 数据准备 | 第34-36页 |
3.3.1 数据描述 | 第34页 |
3.3.2 数据初步分析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我国 P2P 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38-45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38页 |
4.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4.3 预测 | 第39-42页 |
4.3.1 评估表 | 第39-41页 |
4.3.2 概率预测 | 第41-42页 |
4.4 P2P 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对策建议 | 第45-48页 |
5.1 建立统一规范的信用评分系统 | 第45-46页 |
5.2 加强用户信用审查 | 第46页 |
5.3 加强用户信息保护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1. 数据分析结论 | 第48页 |
2. 客观条件结论 | 第48-49页 |
3. 还款能力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