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1.1 我国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烟气脱硝现状 | 第17-19页 |
1.1.1 中小型工业锅炉氮氧化物排放现状 | 第17-18页 |
1.1.2 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烟气脱硝技术分析 | 第18-19页 |
1.2 化学吸收-生物还原(CABR)集成脱硝系统的开发 | 第19-24页 |
1.2.1 CABR原理概述 | 第19-20页 |
1.2.2 一体式CABR脱硝工艺 | 第20-22页 |
1.2.3 分置式CABR脱硝工艺 | 第22-23页 |
1.2.4 生物电化学CABR脱硝工艺 | 第23-24页 |
1.3 亚铁络合物强化吸收的动力学分析 | 第24-28页 |
1.3.1 亚铁络合物强化吸收反应动力学 | 第24-27页 |
1.3.2 Fe(Ⅱ)EDTA强化吸收传质动力学 | 第27-28页 |
1.4 生物还原机制及动力学研究 | 第28-31页 |
1.4.1 自养型微生物的还原机制 | 第28-29页 |
1.4.2 异养型微生物的还原机制及动力学 | 第29-31页 |
1.5 CABR脱硝体系动力学模型的开发 | 第31-33页 |
1.6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3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35-40页 |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35-37页 |
2.1.1 实验试剂及制备 | 第35-36页 |
2.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6页 |
2.1.3 微生物来源 | 第36-37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2.2.1 物质浓度分析方法 | 第37页 |
2.2.2 生物相分析方法 | 第37-39页 |
2.2.3 电化学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一体式CABR体系传质-反应动力学模拟 | 第40-57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3.2.1 实验装置 | 第41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3.3 模型建立 | 第42-48页 |
3.3.1 质量传递 | 第43-44页 |
3.3.2 生物还原动力学 | 第44页 |
3.3.3 三相物料衡算 | 第44-4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3.4.1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48-52页 |
3.4.2 模型对系统行为的预测 | 第52-53页 |
3.4.3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3-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分置式CABR体系的模型化及放大计算 | 第57-75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58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58-59页 |
4.3 模型建立 | 第59-63页 |
4.3.1 三相物料衡算 | 第59-61页 |
4.3.2 模型参数 | 第61-63页 |
4.4 放大计算步骤 | 第63-64页 |
4.4.1 吸收塔放大计算 | 第63-64页 |
4.4.2 生物塔放大计算 | 第64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64-74页 |
4.5.1 分置式CABR体系模型的验证 | 第64-66页 |
4.5.2 20 th~(-1)工业锅炉烟气脱硝放大计算 | 第66-71页 |
4.5.3 放大计算结果敏感性分析 | 第71-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生物电化学CABR系统的电子传递机制及动力学 | 第75-89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5.2.1 实验装置 | 第76-77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77-7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8页 |
5.3.1 生物阴极析氢电位 | 第78-79页 |
5.3.2 单独Fe(Ⅲ)EDTA生物电化学还原过程 | 第79-81页 |
5.3.3 单独Fe(Ⅱ)EDTA-NO生物电化学还原过程 | 第81-83页 |
5.3.4 生物阴极电子传递途径分析 | 第83-86页 |
5.3.5 生物阴极电子传递动力学研究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生物电化学CABR系统动力学分析及放大计算 | 第89-101页 |
6.1 引言 | 第8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89-91页 |
6.2.1 实验装置 | 第89-90页 |
6.2.2 实验步骤 | 第90-9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0页 |
6.3.1 Fe(Ⅲ)EDTA生物电化学还原动力学 | 第91-94页 |
6.3.2 Fe(Ⅱ)EDTA-NO生物电化学还原动力学 | 第94-95页 |
6.3.3 生物电化学CABR系统的放大计算 | 第95-97页 |
6.3.4 外加有机碳源对放大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97-98页 |
6.3.5 不同CABR系统放大计算结果比较 | 第98-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01-10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1-102页 |
7.2 创新点 | 第102页 |
7.3 建议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8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