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1-24页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0.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0.3.1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20-22页 |
0.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0.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第22-24页 |
0.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0.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1 流动性理论及流动性管理理论概述 | 第24-35页 |
1.1 流动性的概念界定和测度 | 第24-29页 |
1.1.1 流动性不同层次的概念 | 第24-25页 |
1.1.2 流动性不同层次之间的传导 | 第25-26页 |
1.1.3 流动性的测度 | 第26-29页 |
1.2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 | 第29-35页 |
1.2.1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概述 | 第29页 |
1.2.2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内容 | 第29-30页 |
1.2.3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 | 第30-34页 |
1.2.3.1 存款准备金率 | 第30-31页 |
1.2.3.2 再贴现率 | 第31-32页 |
1.2.3.3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 第32-33页 |
1.2.3.4 常备借贷便利 | 第33-34页 |
1.2.4 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机制 | 第34-35页 |
2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流动性的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35-49页 |
2.1 汇率的相关概念及人民币汇率现状 | 第35-38页 |
2.1.1 汇率的相关概念 | 第35-36页 |
2.1.2 人民币汇率现状 | 第36-38页 |
2.2 我国货币流动性现状 | 第38-41页 |
2.3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流动性的影响路径 | 第41-49页 |
2.3.1 国际收支路径 | 第41-47页 |
2.3.1.1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第41-43页 |
2.3.1.2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 第43-45页 |
2.3.1.3 国际收支对流动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2.3.2 国内价格传导路径 | 第47-48页 |
2.3.3 公开市场操作路径 | 第48-49页 |
3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9-69页 |
3.1 模型与指标选取 | 第49-50页 |
3.1.1 计量模型与方法 | 第49页 |
3.1.2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3.2 实证检验 | 第50-67页 |
3.2.1 汇率改革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流动性的影响实证研究 | 第50-59页 |
3.2.1.1 平稳性检验 | 第50-51页 |
3.2.1.2 VAR 模型滞后期的选择及稳定性检验 | 第51-53页 |
3.2.1.3 协整检验 | 第53-54页 |
3.2.1.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54-55页 |
3.2.1.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5-57页 |
3.2.1.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57-59页 |
3.2.2 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流动性的影响实证研究 | 第59-67页 |
3.2.2.1 平稳性检验 | 第59-60页 |
3.2.2.2 VAR 模型滞后期的选择及稳定性检验 | 第60-61页 |
3.2.2.3 协整检验 | 第61-63页 |
3.2.2.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63-64页 |
3.2.2.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64-65页 |
3.2.2.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65-67页 |
3.3 小结 | 第67-69页 |
4 中央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政策建议 | 第69-72页 |
4.1 建立流动性管理数据统计系统 | 第69页 |
4.2 改进流动性测度与监管指标体系 | 第69-70页 |
4.3 建立流动性预警系统 | 第70-71页 |
4.4 实施逆周期调控 | 第71页 |
4.5 提高流动性管理工具运营效果 | 第71-72页 |
5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