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索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比较研究法 | 第12-13页 |
1.4.3 调查研究法 | 第13页 |
1.5 我国大学校园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1.5.1 模式化的照搬导致校园景观特色不足 | 第13页 |
1.5.2 “以人为本”重视不足 | 第13页 |
1.5.3 校园景观生动性不足,生态效益差 | 第13页 |
1.5.4 校园社会化影响学术气氛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大学校园景观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5-21页 |
2.1 大学校园景观概念 | 第15页 |
2.1.1 大学校园 | 第15页 |
2.1.2 大学校园文化 | 第15页 |
2.1.3 大学校园环境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2.2 大学校园景观要素 | 第15-17页 |
2.2.1 大学校园景观构成要素 | 第15-16页 |
2.2.2 大学校园景观决定要素 | 第16-17页 |
2.3 大学校园景观的内容与形式 | 第17页 |
2.4 景观设计学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 第17-18页 |
2.4.1 景观设计对人性与体验的尊重 | 第17-18页 |
2.4.2 景观设计对人与自然的尊重 | 第18页 |
2.4.3 景观设计对环境与文化的尊重 | 第18页 |
2.5 从人的行为心理角度解析校园景观设计 | 第18-19页 |
2.5.1 校园景观应更加注重人的体验 | 第18页 |
2.5.2 校园环境中的特殊景观 人的活动 | 第18-19页 |
2.5.3 人的主要空间需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用 | 第19页 |
2.6 从校园场所特质解析校园景观设计 | 第19-21页 |
2.6.1 教育特点对校园景观的要求 | 第19页 |
2.6.2 校园景观应展现大学的办学特色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大学校园景观要素与设计方法 | 第21-32页 |
3.1 校园大门 | 第21页 |
3.2 校园道路空间 | 第21-24页 |
3.2.1 步行道路 | 第22-23页 |
3.2.2 车行道路 | 第23页 |
3.2.3 道路铺装 | 第23-24页 |
3.3 校园广场 | 第24-25页 |
3.3.1 校园广场的形状 | 第24页 |
3.3.2 校园广场的尺度 | 第24-25页 |
3.3.3 校园广场的文化性和地域性 | 第25页 |
3.4 校园植物景观 | 第25-26页 |
3.4.1 植物的形态与色彩 | 第25页 |
3.4.2 校园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 第25-26页 |
3.5 校园水体景观 | 第26-28页 |
3.5.1 水体类型 | 第26-27页 |
3.5.2 人的亲水性 | 第27页 |
3.5.3 水体的形状设计 | 第27页 |
3.5.4 水体的深度设计 | 第27页 |
3.5.5 驳岸处理 | 第27-28页 |
3.6 校园景观小品 | 第28-30页 |
3.6.1 校园雕塑 | 第28-29页 |
3.6.2 连廊、架空廊 | 第29-30页 |
3.7 公共设施 | 第30-32页 |
3.7.1 公共座椅 | 第30页 |
3.7.2 校园照明 | 第30-31页 |
3.7.3 其他环境设施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榆林学院景观营造实例分析 | 第32-37页 |
4.1 地理环境 | 第32页 |
4.2 校园概括 | 第32页 |
4.3 校园布局划分 | 第32-33页 |
4.4 校园景观设计 | 第33-37页 |
4.4.1 道路 | 第33页 |
4.4.2 广场 | 第33-34页 |
4.4.3 植物绿地 | 第34-35页 |
4.4.4 水体 | 第35-36页 |
4.4.5 景观小品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