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互感器论文--电压互感器论文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宽频建模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0-16页
        1.2.1 二端口网络分析仪测量多端口设备误差修正的研究现状第10页
        1.2.2 集中参数宽频等效电路建模方法概况第10-12页
        1.2.3 宏模型无源性判断与修正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4 基于频域响应的时域仿真方法概况第13-14页
        1.2.5 有损耗二端口宏模型无源电路实现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有损耗二端口宏模型严格无源电路实现遇到的挑战第16-17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7-19页
        1.4.1 本文的立意第17-18页
        1.4.2 本文主要工作第18-19页
第2章 考虑端接负载不匹配因素的 CVT 散射参数测量第19-35页
    2.1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实际的结构第19页
    2.2 考虑端接负载不匹配因素 CVT 散射参数测量问题的提出第19-20页
    2.3 二端口 VNA 测量多端口网络的修正方法第20-26页
        2.3.1 二端口 VNA 测量三端口网络的原理与推导第20-24页
        2.3.2 二端口 VNA 测量四端口网络的原理与推导第24-26页
    2.4 考虑端接负载不匹配因素的 CVT 散射参数测量实例第26-27页
    2.5 修正效果的评价第27-34页
    2.6 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模型的扩展拟合与导纳参数的无源性第35-51页
    3.1 等效电路模型扩展第35-36页
        3.1.1 扩展方式第35页
        3.1.2 扩展原理第35-36页
    3.2 CVT 传统等效电路物理模型第36-37页
    3.3 CVT 宽频等效电路模型扩展第37-39页
    3.4 扩展模块(导纳参数)的矢量拟合第39-43页
        3.4.1 矢量拟合原理及其特点第39-40页
        3.4.2 实例第40-43页
    3.5 扩展模块(导纳参数)的无源性实现第43-47页
        3.5.1 关于无源性第43-46页
        3.5.2 无源性判断第46页
        3.5.3 无源性修正第46-47页
    3.6 实例第47-50页
    3.7 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CVT 扩展模块的宽频建模第51-77页
    4.1 二端口网络导纳(阻抗)矩阵可用无源元件实现的条件第51页
    4.2 扩展宏模型部分分式极点-留数的“分项”正实性检测第51-56页
        4.2.1 “分项”极点-留数正实性的定义检测法第51-53页
        4.2.2 “分项”极点-留数正实性的 Hamilton 矩阵检测法第53-54页
        4.2.3 实例第54-56页
    4.3 极点-留数(对)的“并项”与留数优化第56-66页
        4.3.1 “强正实”项与“弱有源”项的界别第56-60页
        4.3.2 不满足“分项”正实性极点-留数(对)间的“并项”第60-62页
        4.3.3 满足“并项”正实性驱动点留数值的优化第62页
        4.3.4 优化原理第62-64页
        4.3.5 实例第64-66页
    4.4 有损耗二端口无源电路的综合第66-71页
        4.4.1 满足“分项”正实性实数极点-留数的综合第66-68页
        4.4.2 满足“分项”正实性复共轭极点-留数(对)的综合第68-70页
        4.4.3 实数极点-留数与实数极点-留数“并项”后满足正实性的综合第70-71页
    4.5 CVT 宽频扩展模块的电路综合第71-74页
        4.5.1 本文的宽频等效电路建模方法第71-72页
        4.5.2 宽频扩展模块的电路结构第72页
        4.5.3 宽频扩展模块的元件值参数第72-73页
        4.5.4 传统等效电路元件值参数优化第73-74页
    4.6 模型验证第74-76页
    4.7 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附录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66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负荷频率控制与优化研究
下一篇:输电线路新型带电跨越施工技术的探讨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