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新型产业空间发展对联合大都市区网络化的影响--以长株潭联合大都市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概念解析与界定第12-14页
        1.2.1 新型产业空间第12-13页
        1.2.2 大都市区与联合大都市区第13-14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4-20页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综述第14-17页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综述第17-19页
        1.3.3 小结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20-24页
        1.4.1 研究思路第20页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20-23页
        1.4.3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24-25页
2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大都市区网络生长单元第25-45页
    2.1 大都市区空间组织和演进第25-28页
        2.1.1 城市的空间层次划分第25页
        2.1.2 我国大都市区空间的组织第25-26页
        2.1.3 大都市区的空间演进规律第26-28页
    2.2 新型产业空间主导的大都市区网络化第28-33页
        2.2.1 产业群落的网络组织效应第28-29页
        2.2.2 生产网络的分散与联系第29-31页
        2.2.3 多中心形成促进大都市区网络化第31-33页
    2.3 大都市区网络化要素第33-35页
        2.3.1 网络边界第34页
        2.3.2 网络节点的选取及其密度第34页
        2.3.3 网络节点之间的流量、流线和紧凑度第34-35页
    2.4 大都市区网络空间成长单元第35-43页
        2.4.1 CBD地区第35-37页
        2.4.2 Sub-CBD地区第37页
        2.4.3 工业园和高科技园区第37-38页
        2.4.4 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第38-39页
        2.4.5 新城第39-41页
        2.4.6 服务外包产业区第41-42页
        2.4.7 文化创意产业园第42-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3 城市新型产业空间的建设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作用力分析第45-64页
    3.1 新型产业空间对大都市区经济空间的作用第45-49页
        3.1.1 新型产业空间的极化效应第45-46页
        3.1.2 新型产业空间的扩散效应第46-47页
        3.1.3 新型产业空间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的一般理论模型第47-49页
    3.2 新型产业空间对大都市区地理空间的作用第49-55页
        3.2.1 新型产业空间的生长过程及其与大都市区的关系演变第49-52页
        3.2.2 新型产业空间的建设发展对大都市区地理空间结构的作用结果第52-55页
    3.3 新型产业空间生长模式对大都市区空间作用机制分析第55-62页
        3.3.1 内置布局式生长模式第56-57页
        3.3.2 边缘布局式生长模式第57-60页
        3.3.3 独立组团式生长模式第60-62页
    3.4 新型产业空间对联合大都市区空间的影响第62-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4 长株潭联合大都市区网络化第64-78页
    4.1 长株潭发展成为联合大都市区的必要性第64-65页
        4.1.1 长株潭自古一体第64页
        4.1.2 长株潭发展联合大都市区是带动区域发展的必要举措第64-65页
    4.2 长株潭联合大都市区空间网络边界划定第65-68页
        4.2.1 大都市区范围划定方法第65-66页
        4.2.2 长株潭联合大都市区范围划定第66-68页
    4.3 长株潭联合大都市区网络节点的选择第68-73页
        4.3.1 新型产业空间发展对长株潭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第68-70页
        4.3.2 长株潭联合大都市区新型产业空间布局第70-73页
    4.4 长株潭联合大都市区网络节点间的联系第73-74页
        4.4.1 等级联系第73-74页
        4.4.2 互补联系与差异联系第74页
    4.5 长株潭联合大都市区网络化第74-77页
        4.5.1 长株潭联合大都市区网络构架第74-76页
        4.5.2 长株潭形成紧凑型的联合大都市区第76-77页
    4.6 本章小结第77-78页
5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5.1 结论第78-79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凝土泵泵送系统液压冲击抑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长沙市某基坑桩顶冠梁对基坑支护影响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