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0.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 第10-13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0.1.2 现实意义 | 第11-13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0.3 研究理论及方法 | 第18-22页 |
0.3.1 研究理论 | 第18-20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建构主义理论与公共外交的联系 | 第22-28页 |
1.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1.2 公共外交概念 | 第23-26页 |
1.3 新加坡的建构主义公共外交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冷战后新加坡公共外交的演化阶段 | 第28-38页 |
2.1 第一阶段—“花园城市”的构筑国家品牌的塑造 | 第28-31页 |
2.1.1 “花园城市”五个阶段的发展—1965 年 | 第28-29页 |
2.1.2 国家品牌与公共外交相辅相成 | 第29-31页 |
2.2 第二阶段—文化 IT 媒体强国之路增强国际话语权 | 第31-34页 |
2.2.1 文化 IT 媒体起步发展—1989 年 | 第31-32页 |
2.2.2 公共外交为话语权的增强铺平道路 | 第32-34页 |
2.3 第三阶段—“授之以渔”的援助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34-38页 |
2.3.1 “新加坡合作计划”开启对外援助—1992 年 | 第34-36页 |
2.3.2 国家形象的良性传播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新加坡公共外交的表现形式 | 第38-74页 |
3.1 文化外交 | 第38-45页 |
3.1.1 儒家思想载体 | 第38-40页 |
3.1.2 文化创意产业 | 第40-41页 |
3.1.3 旅游人文交流 | 第41-44页 |
3.1.4 新加坡文化外交的特点 | 第44-45页 |
3.2 媒体外交 | 第45-54页 |
3.2.1 报业发展之联合早报 | 第45-48页 |
3.2.2 广播电视业之新传媒 | 第48-51页 |
3.2.3 信息通讯业发展之智慧国 | 第51-53页 |
3.2.4 新加坡媒体外交的特点 | 第53-54页 |
3.3 援助外交 | 第54-62页 |
3.3.1 新加坡合作计划(SCP) | 第54-58页 |
3.3.2 新加坡国际基金会(SIF) | 第58-61页 |
3.3.3 新加坡援助外交的特点 | 第61-62页 |
3.4 教育外交 | 第62-67页 |
3.4.1 赴新加坡留学潮 | 第63-64页 |
3.4.2 南洋理工“中国市长班” | 第64-66页 |
3.4.3 新加坡教育外交特点 | 第66-67页 |
3.5 企业外交 | 第67-74页 |
3.5.1 会展业发展 | 第67-70页 |
3.5.2 私人经营国有资产—淡马锡控股 | 第70-72页 |
3.5.3 新加坡企业外交的特点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新加坡公共外交形成的原因与局限性 | 第74-80页 |
4.1 新加坡公共外交形成的原因 | 第74-77页 |
4.2 新加坡公共外交的局限性 | 第77-80页 |
第五章 新加坡公共外交对中国的启示 | 第80-89页 |
5.1 文化外交 打造“中国制造”国家品牌 | 第80-82页 |
5.2 媒体外交 完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 第82-84页 |
5.3 援助外交 改善区域公共产品策略 | 第84-85页 |
5.4 教育外交 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 | 第85-87页 |
5.5 企业外交 利用跨国公司会展业带动经济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