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对外开放关系研究--以社会主义为视角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导论第9-21页
    一、选题缘由第9-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9页
        (一)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外开放内涵的研究第11-13页
        (二)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外开放必要性的研究第13-14页
        (三) 关于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对外开放状况第14-15页
        (四) 关于改革开放前对外开放发生曲折的因素第15-17页
        (五) 关于改革开放后对改革开放前对外开放的继承与发展第17-19页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9-20页
    四、选题意义第20-21页
第一章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内涵和必要性第21-32页
    —、对外开放的内涵第21-26页
        (一) 对外贸易第21-22页
        (二) 技术交流和技术贸易第22-23页
        (三) 资金交流第23-24页
        (四) 参与国际间的分工合作第24-25页
        (五) 开展对外援助第25-26页
    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特殊内涵第26-28页
        (一) 和平共处,平等互利是对外开放的要求第27页
        (二) 独立自主是前提,自力更生是生存法则第27-28页
    三、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第28-32页
        (一)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第28-29页
        (二) 成为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外开放第29-30页
        (三) 社会主义建设和平环境的营造需要对外开放第30-32页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对外开放状况第32-50页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开放(1949年-1956年)第32-40页
        (一) 积极向苏联争取援助,学习其建设经验第32-36页
        (二) 突破经济封锁,学习工业大国经验,积极开展民间贸易第36-39页
        (三) 争取同周边各国交流和合作的机会第39-40页
    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曲折开放(1956年—1966年)第40-45页
        (一) 中苏关系恶化,艰难对苏联开放第40-41页
        (二) 打破封锁,努力同西欧和日本的往来第41-43页
        (三) 与拉美国家交流建设经验,对非洲进行经济支援第43-45页
    三、十年文革时期的继续开放(1966年--1976年)第45-50页
        (一) 调整对外关系,中美建交带来对外开放空前局面第45-47页
        (二) 大规模的技术设备引进,引发新一波引进热潮第47-48页
        (三) 以“三个世界”为依据,构建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48-50页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对外开放曲折因素探讨第50-60页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对外开放曲折的客观因素第50-55页
        (一)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对外开放“如履薄冰”第50-51页
        (二) 与苏联从“不和谐”到关系破裂,对外开放障碍连连第51-52页
        (三)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缺乏活力第52-53页
        (四) 超过国内承受范围的无偿援助,对外开放负担重重第53-55页
    二、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对外开放曲折的主观因素第55-60页
        (一) 受传统社会主义的影响,对外开放受限第55-57页
        (二) “大跃进”式发展生产经济受创,对外开放出现短暂低潮第57-58页
        (三) 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是否应该存在市场认识不清,对外开放物资匮乏缺少活力第58-60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对外开放状况第60-67页
    一、“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阶段第60-62页
    二、“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加速发展阶段第62-64页
    三、“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深化发展阶段第64-67页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对改革开放前对外开放的继承与发展第67-74页
    一、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对外开放道路第67-69页
    二、对外开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第69-70页
    三、坚持了一直以来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原则第70-73页
    四、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73-74页
结语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致谢第81-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及其生活质量比较研究
下一篇:新加坡公共外交--基于冷战后建构主义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