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苹果树腐烂病的危害与防治 | 第11-12页 |
1.1.1 苹果树腐烂病危害严重 | 第11-12页 |
1.1.2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现状 | 第12页 |
1.2 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3 已知片段侧翼序列获取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1 连接成环 PCR | 第13页 |
1.3.2 外源接头介导 PCR | 第13页 |
1.3.3 半随机引物 PCR | 第13-14页 |
1.4 己糖激酶基因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4.1 动物与植物中己糖激酶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2 在真菌中己糖激酶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丝状真菌基因功能研究方法的进展 | 第15-17页 |
1.5.1 基因敲除 | 第16页 |
1.5.2 RNAi | 第16-17页 |
1.5.3 过表达技术 | 第17页 |
1.5.4 酵母杂交技术 | 第1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6.1 本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突变体 x1387 侧翼序列的获取 | 第19-25页 |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19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试剂 | 第19页 |
2.1.3 仪器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2.2.1 致病突变体 X1387 基因组 DNA 的提取——CTAB 法 | 第19-20页 |
2.2.2 突变体 X1387 T-DNA 插入位点侧翼序列获取 | 第20-22页 |
2.2.3 Tail-PCR 扩增产物的凝胶回收 | 第22页 |
2.2.4 PCR 产物的连接 | 第22页 |
2.2.5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2页 |
2.2.6 PCR 验证阳性克隆 | 第22-23页 |
2.2.7 侧翼序列比对与分析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页 |
2.4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Vmgxk1 与 Vmhxk1 基因敲除和转化子的鉴定 | 第25-36页 |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5页 |
3.1.1 材料 | 第25页 |
3.1.2 试剂 | 第25页 |
3.1.3 仪器 | 第2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5-33页 |
3.2.1 Vmgxk-1 与 Vmhxk-1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 第25-29页 |
3.2.2 野生型苹果树腐烂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 | 第29-30页 |
3.2.3 Vmgxk1 与 Vmhxk1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 | 第30-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3.3.1 Vmgxk1 与 Vmhxk1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 第33页 |
3.3.2 Vmgxk1 与 Vmhxk1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鉴定 | 第33-35页 |
3.4 讨论 | 第35-36页 |
第四章 Vmgxk1 与 Vmhxk1 敲除突变体恢复实验以及突变体与互补突变体表型及致病性研究 | 第36-46页 |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6页 |
4.1.1 材料 | 第36页 |
4.1.2 试剂 | 第36页 |
4.1.3 仪器 | 第3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6-40页 |
4.2.1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36-39页 |
4.2.2 Vmgxk1 与 Vmhxk1 基因敲除突变体以及互补突变体表型观察 | 第39-40页 |
4.2.3 Vmgxk1 与 Vmhxk1 基因敲除突变体以及互补突变体致病性观察 | 第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4.3.1 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40-41页 |
4.3.2 互补转化子的获得 | 第41页 |
4.3.3 缺失突变体以及互补突变体表型变化 | 第41-43页 |
4.3.4 缺失突变体以及互补突变体对叶片、枝条致病力的变化 | 第43-44页 |
4.4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