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千厮门嘉陵江大桥钢桁梁合龙施工与控制技术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斜拉桥的发展史 | 第11-13页 |
1.1.1 斜拉桥的出现 | 第11页 |
1.1.2 斜拉桥的发展历史 | 第11-13页 |
1.1.3 斜拉桥的展望 | 第13页 |
1.2 斜拉桥合龙施工与控制技术 | 第13-17页 |
1.2.1 斜拉桥合龙施工与控制概述 | 第13-15页 |
1.2.2 斜拉桥合龙控制的目的,具体内容及方式 | 第15-17页 |
1.3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3.1 依托工程简介 | 第17-18页 |
1.3.2 建设条件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千厮门大桥钢桁梁合龙施工关键技术 | 第21-5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1-22页 |
2.1.1 工程范围及工程规模 | 第21页 |
2.1.2 结构简介 | 第21-22页 |
2.2 总体施工工艺 | 第22-24页 |
2.2.1 索塔施工 | 第22-23页 |
2.2.2 钢桁梁施工 | 第23页 |
2.2.3 斜拉索施工 | 第23页 |
2.2.4 辅助墩施工 | 第23页 |
2.2.5 匝道桥施工 | 第23-24页 |
2.3 合龙情况概述 | 第24-25页 |
2.4 合龙重难点 | 第25页 |
2.4.1 合龙施工难点 | 第25页 |
2.4.2 合龙施工控制重点 | 第25页 |
2.5 钢桁梁合龙方案比选 | 第25-30页 |
2.6 合龙前准备 | 第30-34页 |
2.6.1 主桥线型连续观测 | 第30页 |
2.6.2 合龙段制作 | 第30页 |
2.6.3 吊索具 | 第30-32页 |
2.6.4 中纵梁下挠限制 | 第32-33页 |
2.6.5 钢桁梁预拼 | 第33页 |
2.6.6 调位装置 | 第33-34页 |
2.7 合龙段安装 | 第34-53页 |
2.7.1 合龙基本步骤 | 第34页 |
2.7.2 江北侧合龙段安装的基本顺序 | 第34-37页 |
2.7.3 渝中侧合龙段安装顺序 | 第37-38页 |
2.7.4 钢桁梁合龙敏感性分析 | 第38-44页 |
2.7.5 合龙口的调整措施 | 第44-45页 |
2.7.6 合龙时临时锁定方式 | 第45-46页 |
2.7.7 合龙节间施工工艺 | 第46-5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千厮门大桥钢桁梁合龙控制技术分析 | 第54-74页 |
3.1 概述 | 第54页 |
3.2 施工控制方法与内容 | 第54-56页 |
3.2.1 施工控制总体方法 | 第54页 |
3.2.2 施工控制主要内容和关键参数 | 第54-56页 |
3.2.3 合龙控制的目标 | 第56页 |
3.3 合龙控制仿真分析 | 第56-59页 |
3.3.1 合理成桥状态确定 | 第56-57页 |
3.3.2 合龙阶段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9-64页 |
3.4.1 参数说明 | 第60页 |
3.4.2 各参数变化范围 | 第60-61页 |
3.4.3 各参数分析结果 | 第61-64页 |
3.5 合龙控制实施 | 第64-73页 |
3.5.1 构件制造阶段控制 | 第64-70页 |
3.5.2 合龙过程控制 | 第70-71页 |
3.5.3 千厮门大桥合龙控制成果 | 第71-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4.1 总结 | 第74-75页 |
4.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