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毒素总量分析方法及其在滇池水体污染特征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说明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蓝藻水华及微囊藻毒素简介 | 第16-17页 |
1.2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 第17-18页 |
1.3 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 第18-20页 |
1.3.1 化学药剂法 | 第18页 |
1.3.2 吸附与过滤 | 第18页 |
1.3.3 光降解及催化氧化 | 第18-19页 |
1.3.4 滤膜技术 | 第19页 |
1.3.5 生物降解法 | 第19-20页 |
1.3.6 组合联用工艺 | 第20页 |
1.4 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4.1 水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20-23页 |
1.4.2 藻毒素的检测分析 | 第23-28页 |
1.5 微囊藻毒素总量检测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1.5.1 气相色谱检测法 | 第29-30页 |
1.5.2 液相色谱检测法 | 第30-31页 |
1.5.3 其他检测方法 | 第31-32页 |
1.6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32页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1.8 课题来源 | 第33-34页 |
1.9 创新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6-56页 |
2.1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 第36-38页 |
2.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36页 |
2.1.2 标准品、内标及衍生化试剂 | 第36-37页 |
2.1.3 有机溶剂与无机试剂 | 第37-38页 |
2.1.4 标准储备液的配置 | 第3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8页 |
2.2.2 样品前处理 | 第38-39页 |
2.2.3 GC-MS检测 | 第39-40页 |
2.2.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40页 |
2.3 MCs的氧化与氧化产物的衍生化研究 | 第40-48页 |
2.3.1 MCs的氧化反应 | 第41-42页 |
2.3.2 MCs氧化产物MMPB衍生化研究 | 第42-43页 |
2.3.3 衍生化条件优化 | 第43-48页 |
2.4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8-53页 |
2.4.1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2.4.2 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49-52页 |
2.4.3 方法学验证 | 第52-53页 |
2.4.4 实际样品测定 | 第53页 |
2.5 小结 | 第53-56页 |
第三章 滇池水体中MCS总量的污染特征研究 | 第56-64页 |
3.1 研究区域-滇池简介 | 第56-57页 |
3.1.1 滇池蓝藻水华状况 | 第56-5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3.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57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57-60页 |
3.3 滇池水中微囊藻毒素污染特征分析 | 第60-62页 |
3.4 环境归宿分析 | 第62-63页 |
3.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4.1 结论 | 第64-65页 |
4.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7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