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煤矿4号煤下伏岩溶水的开采降压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3-15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16-30页 |
2.1 龙泉井田概况 | 第16-17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9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2.2 河流水系 | 第18-19页 |
2.2.3 气象 | 第19页 |
2.3 地质条件概述 | 第19-30页 |
2.3.1 区域地质 | 第19-21页 |
2.3.2 矿井地质 | 第21-30页 |
第三章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40页 |
3.1 区域水文地质 | 第30-31页 |
3.1.1 概况 | 第30页 |
3.1.2 区域含水层 | 第30-31页 |
3.1.3 区域岩溶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 | 第31页 |
3.2 矿区水文地质 | 第31-37页 |
3.2.1 井田内地表水情况 | 第31-32页 |
3.2.2 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 第32页 |
3.2.3 井田含水层 | 第32-34页 |
3.2.4 井田隔水岩层 | 第34-37页 |
3.3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 第37页 |
3.4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3.4.1 矿坑充水水源 | 第37-38页 |
3.4.2 矿坑充水途径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奥灰水带压现状分析 | 第40-48页 |
4.1 煤层底板隔水岩柱特征 | 第40-43页 |
4.1.1 隔水岩柱厚度及空间分布 | 第40页 |
4.1.2 4号煤层底板隔水岩柱的岩性组合特征 | 第40-43页 |
4.2 断裂构造的水文地质意义 | 第43页 |
4.2.1 断层 | 第43页 |
4.2.2 陷落柱 | 第43页 |
4.3 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分析 | 第43-44页 |
4.4 4号煤层底板奥灰突水系数计算 | 第44-48页 |
4.4.1 突水系数计算的参数选取 | 第44-45页 |
4.4.2 突水系数的计算 | 第45-46页 |
4.4.3 带压开采分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岩溶地下水开采影响的数值模拟计算 | 第48-68页 |
5.1 MODFLOW的概述和基本原理 | 第48-51页 |
5.1.1 Modflow的概述 | 第48页 |
5.1.2 Modflow的基本原理 | 第48-51页 |
5.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51-53页 |
5.2.1 目标含水层及其水力特征 | 第51-53页 |
5.2.2 边界条件概化 | 第53页 |
5.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5.4 模型空间与时间离散 | 第54-55页 |
5.4.1 模型网格剖分 | 第54-55页 |
5.4.2 时间离散 | 第55页 |
5.5 模型资料整理及参数确定 | 第55-58页 |
5.5.1 边界条件处理 | 第55-56页 |
5.5.2 源汇项处理 | 第56页 |
5.5.3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 第56-58页 |
5.6 模型识别 | 第58-62页 |
5.7 模拟预测 | 第62-68页 |
5.7.1 疏放水假设 | 第62-63页 |
5.7.2 预测结果 | 第63-6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