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水生微生物学论文

海洋油气田沉积物产甲烷活性及微生物生态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20页
        1.3.1 产甲烷菌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2 海洋的沉积物环境及特点第12-14页
        1.3.3 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研究第14-16页
        1.3.4 海洋油气与产甲烷菌关系第16-18页
        1.3.5 产甲烷菌的培养方法第18-20页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第20-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常规培养海洋油气田样品中产甲烷菌活性及多样性第23-41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样品与方法第24-30页
        2.2.1 样品特性样品采集及培养基第24-25页
        2.2.2 底物第25-26页
        2.2.3 油气田沉积物样品的产甲烷活性第26页
        2.2.4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第26-27页
        2.2.5 实验温度及 pH第27-28页
        2.2.6 盐度第28页
        2.2.7 分析方法第28页
        2.2.8 DNA 提取及 PCR 扩增及系统解析第28-30页
        2.2.9 基因序列比对第3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0-39页
        2.3.1 油气田沉积物样品的产甲烷活性第30-36页
        2.3.2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第36页
        2.3.3 产甲烷菌的 16S rRNA 系统鉴定第36-39页
    2.4 讨论第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共生培养海洋油气田样品中产甲烷菌活性及多样性第41-52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样品与方法第41-44页
        3.2.1 样品特性样品采集及培养基第41页
        3.2.2 底物第41-42页
        3.2.3 油气田沉积物样品的产甲烷活性第42页
        3.2.4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第42-43页
        3.2.5 实验温度及 pH第43页
        3.2.6 盐度第43页
        3.2.7 分析方法第43页
        3.2.8 DNA 提取及 PCR 扩增及系统解析第43-44页
        3.2.9 基因序列比对第4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4-50页
        3.3.1 油气田沉积物样品的产甲烷活性第44-48页
        3.3.2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第48-49页
        3.3.3 产甲烷菌的 16S rRNA 系统鉴定第49-50页
    3.4 讨论第50-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海洋油气田沉积物中新菌的研究第52-59页
    4.1 引言第52页
        4.1.1 TQ1 的近缘菌 Pelotomaculum schinkii 的特性第52页
        4.1.2 TQ2 的近缘菌 Meniscus glaucopis 的特性第5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2-55页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52-53页
        4.2.2 接种污泥与分离培养方法第53-54页
        4.2.3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第54页
        4.2.4 抗生素抗性第54-55页
        4.2.5 G+C 含量和主要脂肪酸测定第55页
        4.2.6 PCR 扩增及 16S rRNA 基因测序第55页
    4.3 结果第55-58页
        4.3.1 分离菌株形态特征第55-56页
        4.3.2 生理生化特性第56-57页
        4.3.3 G+C 含量第57-58页
    4.4 结论第58-59页
第五章 结论第59-61页
    5.1 常规培养海洋油气田样品中产甲烷菌活性及多样性第59页
    5.2 共生培养海洋油气田样品中产甲烷菌活性及多样性第59-60页
    5.3 海洋油气田沉积物中两株新菌的研究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A第65-73页
致谢第73-75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光敏感蛋白OsLIR1与LFNR互作的研究
下一篇:几种蛋白质同源建模缺失值填充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