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7-20页 |
第2章 聚乙烯亚胺改性阳离子昆布多糖的构建与鉴定 | 第20-28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昆布多糖的阳离子化修饰 | 第21-22页 |
2.2.2 红外分光光度法 | 第22页 |
2.2.3 质子核磁共振波谱法 | 第22页 |
2.2.4 热分析法 | 第22-23页 |
2.2.5 电位检测 | 第23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2.3.1 FTIR | 第23页 |
2.3.2 ~1H-NMR | 第23-24页 |
2.3.3 TGA | 第24-25页 |
2.3.4 电位检测 | 第25-26页 |
2.4 讨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载体 Lam-PEI 与核酸体外相互作用研究 | 第28-38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30页 |
3.1.1 质粒与细胞株 | 第28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9-3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3.2.1 Lam-PEI 与 DNA 相互作用研究 | 第30页 |
3.2.1.1 粒径与电位检测 | 第30页 |
3.2.1.2 DNA 凝胶阻滞试验 | 第30页 |
3.2.1.3 透射电镜 | 第30页 |
3.2.2 Lam-PEI 与 RNA 相互作用研究 | 第30页 |
3.2.3 体外细胞实验 | 第30-32页 |
3.2.3.1 细胞培养 | 第30-31页 |
3.2.3.2 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第31页 |
3.2.3.3 细胞转染效率测定 | 第31-3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2-37页 |
3.3.1 Lam-PEI 与 DNA 相互作用 | 第32-36页 |
3.3.1.1 Lam-PEI/DNA 复合物粒径与电位 | 第32页 |
3.3.1.2 DNA 凝胶阻滞试验 | 第32-33页 |
3.3.1.3 透射电镜 | 第33页 |
3.3.1.4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3-35页 |
3.3.1.5 体外细胞转染实验 | 第35-36页 |
3.3.2 Lam-PEI 与 siRNA 相互作用 | 第36-37页 |
3.3.2.1 Lam-PEI 结合 siRNA 能力测试 | 第36-37页 |
3.3.2.2 体外细胞转染实验 | 第37页 |
3.4 讨论 | 第37-38页 |
第4章 Lam-PEI 负载 Bmi-1 siRNA 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38-50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4.2.1 Bmi-1 mRNA 表达水平分析 | 第39-41页 |
4.2.1.1 细胞总 RNA 的提取 | 第39-40页 |
4.2.1.2 总 RNA 的定量及鉴定 | 第40页 |
4.2.1.3 RT-PCR | 第40-41页 |
4.2.2 MTT 法检测细胞抑制率 | 第41页 |
4.2.3 FCM 检测细胞的周期分布 | 第41-42页 |
4.2.4 FCM 检测细胞凋亡 | 第42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2-48页 |
4.3.1 靶向 Bmi-1 的 siRNA 序列筛选 | 第42-44页 |
4.3.1.1 RT-PCR | 第42-43页 |
4.3.1.2 细胞抑制率 | 第43-44页 |
4.3.2 Lam-PEI/siRNA-II 对 MCF-7 细胞抑制率 | 第44-45页 |
4.3.3 细胞周期分布 | 第45-46页 |
4.3.4 细胞凋亡 | 第46-47页 |
4.3.5 RT-PCR | 第47-48页 |
4.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5章 Lam-PEI 负载 Bmi-1 siRNA 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50-57页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5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5.2.1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5.2.2 Lam-PEI 转运 siRNA 肿瘤给药系统对裸鼠肿瘤组织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2.1 裸鼠给药方法 | 第50-51页 |
5.2.2.2 肿瘤生长抑制率的考察 | 第51页 |
5.2.3 RT-PCR 检测裸鼠肿瘤中的 Bmi-1 mRNA 的表达 | 第51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1-55页 |
5.3.1 荷瘤裸鼠模型建立 | 第51-52页 |
5.3.2 Lam-PEI 载体对裸鼠体重的影响 | 第52页 |
5.3.3 Lam-PEI 载体对裸鼠肿瘤组织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4 Lam-PEI 载体对裸鼠肿瘤的抑制作用 | 第53-55页 |
5.3.5 Lam-PEI 载体对裸鼠肿瘤中 Bmi-1 mRNA 表达的影响 | 第55页 |
5.4 讨论 | 第55-57页 |
第6章 叶酸靶向阳离子化昆布多糖的构建及体外活性研究 | 第57-67页 |
6.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7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6.2.1 叶酸靶向阳离子化昆布多糖的合成与表征 | 第57-59页 |
6.2.1.1 Lam-PEI 的合成 | 第57-58页 |
6.2.1.2 红外分光光度分析法 | 第58页 |
6.2.1.3 紫外分光光度分析法 | 第58页 |
6.2.1.41 H-NMR | 第58-59页 |
6.2.1.5 电位检测 | 第59页 |
6.2.2 Lam-PEI-FA 与 siRNA 体外相互作用 | 第59页 |
6.2.2.1 Lam-PEI-FA 结合 siRNA 能力测试 | 第59页 |
6.2.2.2 转染效率 | 第59页 |
6.2.2.3 MTT 法检测细胞抑制率 | 第59页 |
6.2.2.4 FCM 检测转染细胞的周期分布 | 第59页 |
6.2.2.5 FCM 检测细胞凋亡 | 第59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59-66页 |
6.3.1 Lam-PEI-FA 的表征 | 第59-62页 |
6.3.1.1 FT-IR | 第59-60页 |
6.3.1.2 UV 吸收光谱图 | 第60-61页 |
6.3.1.3 1H-NMR | 第61页 |
6.3.1.4 电位检测 | 第61-62页 |
6.3.2 Lam-PEI-FA 与 siRNA 体外相互作用 | 第62-66页 |
6.3.2.1 Lam-PEI-FA 结合 siRNA 能力测试 | 第62-63页 |
6.3.2.2 转染效率 | 第63-64页 |
6.3.2.3 细胞抑制率 | 第64页 |
6.3.2.4 细胞周期分布 | 第64-65页 |
6.3.2.5 细胞凋亡 | 第65-66页 |
6.4 讨论 | 第66-67页 |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综述 | 第72-86页 |
参考文献(综述) | 第82-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
获得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的学校和时间 | 第8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