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水淹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1 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 第11页 |
1.1.2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1-12页 |
1.1.3 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2页 |
1.2 光合作用及光抑制 | 第12-14页 |
1.2.1 PSⅡ光抑制 | 第13页 |
1.2.2 PSⅡ光抑制与修复 | 第13-14页 |
1.2.3 PSⅠ光抑制 | 第14页 |
1.3 光合机构及电子传递 | 第14-15页 |
1.3.1 光合机构 | 第14页 |
1.3.2 光合电子传递 | 第14-15页 |
1.4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及820nm光反射曲线在叶片光合机构活性测定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4.1 叶绿素荧诱导动力学曲线的意义 | 第15-16页 |
1.4.2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在光合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3 820nm光反射技术在PSⅠ活性测定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5 水淹胁迫下植物光合机构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9页 |
2.2 材料处理 | 第19-20页 |
2.2.1 黑暗-水淹处理 | 第19页 |
2.2.2 黑暗-水淹处理同时向水中通气 | 第19页 |
2.2.3 黑暗-水淹处理之后向水中通气 | 第19页 |
2.2.4 强光处理 | 第19-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3.1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测定及JIP-test分析 | 第20页 |
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2.3.3 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3.4 水中O_2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2.3.5 叶片放氧速率的测定 | 第21页 |
2.3.6 叶绿体类囊体膜的提取 | 第21-22页 |
2.3.7 蛋白含量的检测 | 第22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9页 |
3.1 黑暗-水淹处理对叶片光合机构活性的影响 | 第23-32页 |
3.1.1 黑暗-水淹处理对植物叶片光合速率及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2 黑暗-水淹对植物叶片PSⅡ受体侧活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3.1.3 叶片光合机构中D1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3.1.4 黑暗-水淹处理对叶片PSⅡ供体侧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5 黑暗-水淹处理对植物叶片反应中心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6 类囊体膜上PSⅡ各单元能量关联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7 黑暗-水淹处理对植物叶片PSⅠ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 黑暗-水淹处理导致植物叶片光合机构活性下降的具体机制 | 第32-39页 |
3.2.1 不同温度下黑暗水淹处理对叶片光合机构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黑暗-水淹处理前后叶片中H_2O_2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3.2.3 不同温度下黑暗-水淹处理对植物叶片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 第34页 |
3.2.4 不同温度下黑暗-水淹处理叶片后水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 第34-36页 |
3.2.5 黑暗水淹处理同时向水中通入空气对叶片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6 黑暗水淹处理之后向水中通入空气或N_2对叶片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