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法治困境的表现 | 第20-28页 |
2.1 执法理念落后 | 第20-22页 |
2.1.1 执法主体管理者意识强烈 | 第20页 |
2.1.2 选择性执法目的不合理 | 第20-21页 |
2.1.3 行政执法唯上级论 | 第21-22页 |
2.2 执法主体混乱 | 第22-23页 |
2.2.1 某些行政执法主体不适格 | 第22-23页 |
2.2.2 行政执法主体权责错位 | 第23页 |
2.3 执法依据的选择不合理 | 第23-26页 |
2.3.1 执法依据的选择逆位 | 第23-24页 |
2.3.2 政策替代法律 | 第24-25页 |
2.3.3 不考虑相关因素 | 第25页 |
2.3.4 考虑不相关因素 | 第25-26页 |
2.4 执法程序有待规范 | 第26-28页 |
2.4.1 执法手段粗暴 | 第26-27页 |
2.4.2 执法方式不合理 | 第27页 |
2.4.3 拒绝或拖延履行群众的合理诉求 | 第27-28页 |
第3章 制约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因素 | 第28-39页 |
3.1 思想观念因素 | 第28-31页 |
3.1.1 传统官本位思想严重 | 第28-29页 |
3.1.2 社会舆论引导不当 | 第29-30页 |
3.1.3 公民维权技能落后 | 第30-31页 |
3.2 制度因素 | 第31-32页 |
3.2.1 政府兼具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身份 | 第31-32页 |
3.2.2 转轨时期相关制度设计不合理 | 第32页 |
3.3 经济因素 | 第32-35页 |
3.3.1 地方政府盲目追求 GDP | 第32-33页 |
3.3.2 相关专项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缺位 | 第33-34页 |
3.3.3 群体性事件背后隐藏寻租可能性 | 第34-35页 |
3.4 法律因素 | 第35-39页 |
3.4.1 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35-36页 |
3.4.2 监督体系不完善 | 第36-37页 |
3.4.3 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第37-39页 |
第4章 规范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法律对策 | 第39-51页 |
4.1 健全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法律体系 | 第39-41页 |
4.1.1 转变立法理念 | 第39-40页 |
4.1.2 尽快制定《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法》 | 第40-41页 |
4.1.3 提高立法技术 | 第41页 |
4.2 提升政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执法能力 | 第41-45页 |
4.2.1 坚持正当程序原则 | 第41-42页 |
4.2.2 明确执法主体的职责与权限 | 第42-43页 |
4.2.3 构建完善的群体性事件执法监督体系 | 第43-44页 |
4.2.4 加大执法人力资本投入 | 第44-45页 |
4.3 加强对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司法救济 | 第45-48页 |
4.3.1 扩大行政诉讼救济范围 | 第45-46页 |
4.3.2 构建行政补偿制度 | 第46-47页 |
4.3.3 加大对行政案件的执行力度 | 第47-48页 |
4.4 充分发挥社会对群体性事件选择性执法的规制 | 第48-51页 |
4.4.1 提高公民的人权意识与维权技能 | 第48-49页 |
4.4.2 合理发挥社会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引导作用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