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社会下钧瓷文化传播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研究重难点 | 第14页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钧瓷文化的传承历史与内涵 | 第15-24页 |
第一节 钧瓷文化的传承与作品 | 第15-19页 |
一 钧瓷文化的传承历史 | 第15-17页 |
二 钧瓷传承人 | 第17-19页 |
三 钧瓷代表性作品 | 第19页 |
第二节 钧瓷文化的特色与内涵 | 第19-22页 |
一 钧瓷文化的艺术特色 | 第19-21页 |
二 钧瓷文化的精神内涵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钧瓷的窑口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钧瓷文化的传播现状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媒体中的传播现状 | 第24-30页 |
一 报刊中的钧瓷文化传播 | 第24-25页 |
二 电视节目中的钧瓷文化传播 | 第25-26页 |
三 影视剧中的钧瓷文化传播 | 第26-27页 |
四 网站中的钧瓷文化传播 | 第27-28页 |
五 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的钧瓷文化传播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社会活动中的传播现状 | 第30-34页 |
一 民俗文化节中的钧瓷文化传播 | 第30-31页 |
二 古镇旅游中的钧瓷文化传播 | 第31-32页 |
三 仪式庆典中的钧瓷文化传播 | 第32-33页 |
四 “非遗文化进校园”中的钧瓷文化传播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钧瓷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 | 第34-39页 |
第一节 内容的选取与整合不足 | 第34-35页 |
一 缺少资源整合 | 第34页 |
二 趣味性和互动性较低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平台的选择局限与维护不善 | 第35-36页 |
一 媒体平台选择过于保守 | 第35-36页 |
二 社会化媒体平台缺乏有效运营 | 第36页 |
第三节 主体的传播观念与专业度缺乏 | 第36-39页 |
一 品牌意识薄弱 | 第36-37页 |
二 缺少专业传播人才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钧瓷文化的传播策略 | 第39-58页 |
第一节 以故事传播文化,用理念融入生活 | 第39-42页 |
一 特色传播:凸显钧瓷文化独特之美 | 第39-40页 |
二 故事传播:钧瓷背后的河南故事 | 第40-41页 |
三 理念传播:走下神坛后的生活美学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多主体协同,全方位发力 | 第42-45页 |
一 做好非遗传播的“议程设置” | 第42-43页 |
二 发挥媒介“把关人”作用 | 第43-44页 |
三 新媒体时代传播者身份重塑 | 第44页 |
四 政府做好文化资源整合 | 第44-45页 |
五 校企合作输送人才 | 第45页 |
第三节 多元渠道和平台,完善传播布局 | 第45-49页 |
一 电视纪录片的权威与生动 | 第45-46页 |
二 优化民俗文化节的体验传播 | 第46-47页 |
三 勇于尝试多种综艺类型 | 第47页 |
四 完善社会化媒体平台 | 第47-49页 |
第四节 丰富呈现形式,提升传播效果 | 第49-52页 |
一 线上线下联动传播,增强传播互动性 | 第49-50页 |
二 体验式跟踪式传播,拉近传播距离 | 第50-51页 |
三 内容视听化呈现,艺术之美更加直观 | 第51页 |
四 VR全景沉浸式传播,打破时空身临其境 | 第51-52页 |
第五节 做好品牌传播,拓宽钧瓷市场 | 第52-58页 |
一 成立品牌战略管理部门 | 第52-53页 |
二 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旅游影响力 | 第53-54页 |
三 钧瓷的产品转型 | 第54-56页 |
四 立足大数据,做好社会化媒体营销 | 第56页 |
五 寻找创意亮点,提高品牌辨识度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A 采访“炉钧张”张自军 | 第61-67页 |
附录B 采访钧瓷大师王秋红 | 第67-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