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志》的编纂体例与特色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1.1 选题的依据 | 第7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长安志》作者及时代背景概述 | 第11-16页 |
2.1 宋敏求其人 | 第11-12页 |
2.1.1 宋敏求本人 | 第11-12页 |
2.1.2 宋敏求的家族 | 第12页 |
2.2 宋敏求所处时代背景 | 第12-14页 |
2.2.1 政治背景 | 第12-13页 |
2.2.2 经济背景 | 第13-14页 |
2.2.3 文化背景 | 第14页 |
2.3 《长安志》概述 | 第14-16页 |
第三章 《长安志》的编纂体例 | 第16-22页 |
3.1 《长安志》的体例 | 第16-20页 |
3.1.1 自注体 | 第16-17页 |
3.1.2 编年体 | 第17-18页 |
3.1.3 纪传体 | 第18-20页 |
3.1.4 仿国别体 | 第20页 |
3.2 《长安志》体例对后世的影响 | 第20-22页 |
第四章 《长安志》的自注 | 第22-28页 |
4.1 《长安志》的自注 | 第22-26页 |
4.1.1 补充说明性质的自注 | 第22-23页 |
4.1.2 对词语的训释性自注 | 第23-24页 |
4.1.3 对名物的训释性自注 | 第24-25页 |
4.1.4 会通性自注 | 第25-26页 |
4.2 自注详备的支撑条件 | 第26-28页 |
第五章 《长安志》的语言风格 | 第28-35页 |
5.1 典雅 | 第28-32页 |
5.1.1 善用修辞 | 第28-31页 |
5.1.2 推敲词语、择精而用 | 第31-32页 |
5.2 简练 | 第32-33页 |
5.3 精核 | 第33-35页 |
第六章 《长安志》的人文关怀 | 第35-42页 |
6.1 生产方式 | 第35-36页 |
6.2 生活方式 | 第36-38页 |
6.3 娱乐活动 | 第38-39页 |
6.4 宗教场所 | 第39-40页 |
6.5 陵墓 | 第40-4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