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8页 |
1.1 根结线虫简介 | 第11-13页 |
1.1.1 根结线虫的分类地位 | 第11页 |
1.1.2 根结线虫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3 根结线虫的生活史 | 第12-13页 |
1.2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生态学和线虫的防治 | 第13-23页 |
1.2.1 土壤环境 | 第13-15页 |
1.2.2 土壤生态系统 | 第15-18页 |
1.2.2.1 食物链和能量通道 | 第15-17页 |
1.2.2.2 食物链效应及作用 | 第17-18页 |
1.2.3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线虫控制机制 | 第18-23页 |
1.2.3.1 自下向上的控制 | 第18-20页 |
1.2.3.2 水平方向的控制 | 第20-21页 |
1.2.3.3 自上而下的控制 | 第21-23页 |
1.3 生防细菌的应用研究 | 第23-25页 |
1.3.1 寄生细菌 | 第23-24页 |
1.3.2 根际细菌 | 第24-25页 |
1.3.3 苏云金芽孢杆菌 | 第2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5-2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30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2.1.2 供试线虫 | 第28页 |
2.1.3 供试土壤 | 第28页 |
2.1.4 供试培养基 | 第28-29页 |
2.1.5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1.6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35页 |
2.2.1 番茄幼苗及土壤的准备 | 第30页 |
2.2.2 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获得 | 第30页 |
2.2.3 培养基对线虫存活的影响 | 第30页 |
2.2.4 生防菌株的活化 | 第30页 |
2.2.5 生防菌株菌体、发酵液及其上清液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6 生防菌株对二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 第31页 |
2.2.7 生防菌株杀线虫活性物质的稳定性试验 | 第31页 |
2.2.8 芽孢杆菌AMCC100150生物防治效果的盆栽试验 | 第31-35页 |
2.2.8.1 土壤虫口密度确定试验 | 第32页 |
2.2.8.2 生防菌株在土壤中的定殖情况 | 第32页 |
2.2.8.3 生防菌株的剂量试验 | 第32页 |
2.2.8.4 芽孢杆菌AMCC100150的生物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室内盆栽试验 | 第32-33页 |
2.2.8.5 芽孢杆菌AMCC100150的生物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室外盆栽试验 | 第33页 |
2.2.8.6 番茄根内南方根结线虫虫卵数的检测 | 第33页 |
2.2.8.7 土壤中南方根结线虫虫口密度的检测 | 第33-34页 |
2.2.8.8 生防菌生物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效评定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1页 |
3.1 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获得 | 第35页 |
3.2 不同培养基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芽孢杆菌AMCC100150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芽孢杆菌AMCC100150杀线虫活性物质稳定性试验 | 第37-38页 |
3.5 芽孢杆菌AMCC100150生物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盆栽试验 | 第38-51页 |
3.5.1 土壤虫口密度确定试验 | 第38-40页 |
3.5.2 芽孢杆菌AMCC100150在土壤中的定殖情况 | 第40页 |
3.5.3 芽孢杆菌AMCC100150的剂量试验 | 第40-42页 |
3.5.4 芽孢杆菌AMCC100150的生物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室内盆栽试验 | 第42-46页 |
3.5.5 芽孢杆菌AMCC100150的生物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室外盆栽试验 | 第46-49页 |
3.5.6 芽孢杆菌AMCC100150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