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4-15页 |
(二) 专业的发展 | 第15页 |
(三) 联合督导的现实需求 | 第15-16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6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理论层面 | 第16页 |
(二) 现实层面 | 第16-17页 |
(三) 个人层面 | 第17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 联合督导 | 第17页 |
(二) 影像 | 第17-18页 |
(三) 影像实践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9-27页 |
一、关于影像实践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研究 | 第19-21页 |
(一) 国外影像实践的起源及其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二) 国内影像实践发展研究状况 | 第20-21页 |
二、关于督导模式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研究 | 第21-25页 |
(一) 国外督导模式的发展 | 第21-23页 |
(二) 国内督导模式的发展 | 第23-25页 |
三、过往研究总结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一、研究视角 | 第27-2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一) 长度访谈 | 第28页 |
(二) 选择长度访谈方法的原因 | 第28-29页 |
三、研究过程 | 第29-30页 |
(一) 文献回顾与自我反思阶段 | 第29页 |
(二) 准备和探索阶段 | 第29-30页 |
(三) 深入访谈阶段 | 第30页 |
(四) 资料分析阶段 | 第30页 |
四、研究的伦理与道德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影像实践中联合督导的过程 | 第32-45页 |
一、确定选题 | 第32-34页 |
(一) 社工督导者的督导 | 第32-33页 |
(二) 影像督导者的督导 | 第33-34页 |
二、采制与宣传 | 第34-39页 |
(一) 社工督导者的督导 | 第34-37页 |
(二) 影像督导者的督导 | 第37-39页 |
三、制作与传承 | 第39-44页 |
(一) 社工督导者的督导 | 第39-41页 |
(二) 影像督导者的督导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影像实践中联合督导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45-59页 |
一、联合督导的成效 | 第45-52页 |
(一) 服务对象不良认知的改变,增强了自主意识和能力意识 | 第46-48页 |
(二) 学校改善了无障碍设施条件,建立学籍 | 第48-49页 |
(三) 实践者掌握新颖的方法,获得多元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 第49-51页 |
(四) 引起高校师生对罕见病群体的认识、反思、关爱 | 第51-52页 |
二、联合督导存在的问题 | 第52-58页 |
(一) 联合督导是以被督导者为桥梁的单项沟通 | 第53-54页 |
(二) 督导者的职责不够明确,联合的效果未能充分实现 | 第54-55页 |
(三) 联合督导的形式单一,未满足实践需求 | 第55页 |
(四) 督导者的角色定位模糊 | 第55-57页 |
(五) 社会工作教育的滞后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影像实践中联合督导的发展建议 | 第59-66页 |
一、提高自身能力,注重多元知识的能力提升 | 第59-60页 |
二、加强督导者间的沟通,实现互补合作 | 第60-61页 |
三、培养“联合型督导”为基础向“专才型督导”过渡的发展模式 | 第61页 |
四、始终坚守社会工作底层关怀的宗旨 | 第61-62页 |
五、秉承“不浪费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 第62-63页 |
六、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应当与时俱进,倡导影像案例教学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讨论与总结 | 第66-70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二、研究贡献 | 第67-68页 |
三、研究限制 | 第68-69页 |
四、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附录Ⅰ 访谈大纲 | 第70-71页 |
附录Ⅱ 受访人员编码表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