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一、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为什么需要社会学解释 | 第12-17页 |
(一) 传承中华法律文明 | 第12-14页 |
(二) 应对当代社会转型 | 第14-15页 |
(三) 助力法治秩序构建 | 第15-16页 |
(四) 克服法条主义弊端 | 第16-17页 |
二、社会学解释的理论基础及运行机理 | 第17-24页 |
(一) 社会学解释理论的提出 | 第17-19页 |
(二) 社会学解释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本体论意义的探讨 | 第20页 |
2、方法论意义的探究 | 第20-21页 |
3、社会学解释的本质 | 第21-22页 |
(三) 社会学解释的运行机理 | 第22-24页 |
1、在遵守规则中树立法治权威 | 第22-23页 |
2、在多元选择中适应社会变迁 | 第23-24页 |
三、社会学解释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9页 |
(一) 司法裁判社会效果考量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分析 | 第24-26页 |
(二) 司法裁判社会效果考量的形式合法性分析 | 第26-28页 |
(三) 中国法治语境下社会学解释适用中存在的特殊问题 | 第28-29页 |
四、社会学解释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 第29-41页 |
(一) 社会学解释适用的基本原则 | 第31-38页 |
1、合法性原则 | 第31-32页 |
2、补充性原则 | 第32页 |
3、融贯性原则 | 第32-34页 |
4、客观性原则 | 第34-35页 |
5、情理性原则 | 第35-36页 |
6、论证性原则 | 第36-38页 |
(二) 社会学解释原则的具体适用 | 第38-41页 |
1、合法性原则与补充性原则的具体适用 | 第38-39页 |
2、融贯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具体适用 | 第39-40页 |
3、情理性原则与论证性原则的具体适用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谢辞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