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微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6-31页 |
2.1 微信概述 | 第16-21页 |
2.1.1 微信的含义 | 第16-17页 |
2.1.2 微信的功能 | 第17-18页 |
2.1.3 微信的特征 | 第18-19页 |
2.1.4 微信的用途 | 第19-21页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21-24页 |
2.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22-23页 |
2.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23-24页 |
2.3 微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4-25页 |
2.4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依据 | 第25-31页 |
2.4.1 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2.4.2 现实依据 | 第28-31页 |
3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1-49页 |
3.1 大学生使用微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31-35页 |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 | 第31-32页 |
3.1.2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基本情况 | 第32-35页 |
3.2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35-43页 |
3.2.1 微信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来源 | 第35-36页 |
3.2.2 微信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36-39页 |
3.2.3 微信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等的主客体关系 | 第39-40页 |
3.2.4 微信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 第40-41页 |
3.2.5 微信调动了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 第41-43页 |
3.3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43-49页 |
3.3.1 微信使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受到冲击 | 第43-44页 |
3.3.2 微信对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媒介素养提出挑战 | 第44-45页 |
3.3.3 微信影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的发挥 | 第45-46页 |
3.3.4 微信加大了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的难度 | 第46-49页 |
4 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49-65页 |
4.1 构建科学有效的微信管理监督机制 | 第49-51页 |
4.1.1 国家健全法律法规 | 第49-50页 |
4.1.2 运营商完善监管体制 | 第50-51页 |
4.1.3 高校加强监督力度 | 第51页 |
4.2 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微信平台 | 第51-57页 |
4.2.1 建立校级官方微信公众号 | 第52-53页 |
4.2.2 创立院级官方微信公众号 | 第53-54页 |
4.2.3 组建班级微信群 | 第54-55页 |
4.2.4 搭建教育者个人微信公众号 | 第55-56页 |
4.2.5 创设大学生“意见领袖”个人微信公众号 | 第56-57页 |
4.3 打造适应微信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 | 第57-62页 |
4.3.1 坚定理想信念,谨防网络侵蚀 | 第57页 |
4.3.2 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应用能力 | 第57-58页 |
4.3.3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 | 第58-61页 |
4.3.4 促进多元载体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 第61-62页 |
4.4 引导大学生规范使用微信 | 第62-65页 |
4.4.1 强化思想引领,理性看待微信 | 第62-63页 |
4.4.2 加强网络自律,避免沉迷微信 | 第63页 |
4.4.3 提高法律意识,依法使用微信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