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竖向预应力混凝土柱的提出 | 第10页 |
1.3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和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3.1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提出 | 第10页 |
1.3.2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 | 第10-12页 |
1.3.3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4 混凝土柱复位性能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4.1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复位性能的研究 | 第12-13页 |
1.4.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柱复位性能研究 | 第13-14页 |
1.5 横向预应力的研究现况 | 第14-15页 |
1.5.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3 横向预应力钢带研究已有成果 | 第15页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5-17页 |
2 三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柱抗震试验研究 | 第17-37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17页 |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17-19页 |
2.3 预埋管道 | 第19页 |
2.4 试件制作 | 第19页 |
2.5 材料力学性能 | 第19-20页 |
2.6 施加竖向预应力 | 第20-23页 |
2.6.1 应变片的粘贴 | 第20-21页 |
2.6.2 竖向预应力钢筋的张拉 | 第21-22页 |
2.6.3 封锚 | 第22-23页 |
2.7 施加横向预应力 | 第23-25页 |
2.7.1 施加横向预应力的设备 | 第23-24页 |
2.7.2 测量横向预应力 | 第24-25页 |
2.8 试验加载方案 | 第25-28页 |
2.8.1 加载装置 | 第25-26页 |
2.8.2 加载制度 | 第26-27页 |
2.8.3 测点布置和测试内容 | 第27-28页 |
2.9 试验现象 | 第28-34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3 三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分析 | 第37-55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53页 |
3.2.1 P-Δ滞回曲线分析 | 第37-39页 |
3.2.2 骨架曲线分析 | 第39-41页 |
3.2.3 延性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3.2.4 耗能性能分析 | 第43-45页 |
3.2.5 试件的强度衰减及刚度退化分析 | 第45-47页 |
3.2.6 应变片的应力应变特征 | 第47-51页 |
3.2.7 自复位能力分析 | 第51-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三向预应力混凝土柱恢复力模型骨架曲线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钢筋混凝土构件恢复力模型研究现状 | 第55-56页 |
4.3 预应力混凝土试件恢复力模型研究现状 | 第56-57页 |
4.4 建议的恢复力模型骨架曲线 | 第57-64页 |
4.4.1 确定恢复力模型 | 第57-58页 |
4.4.2 总水平位移的组成 | 第58-59页 |
4.4.3 开裂荷载和开裂位移的计算 | 第59-61页 |
4.4.4 屈服荷载和屈服位移的计算 | 第61-62页 |
4.4.5 极限荷载和极限位移的计算 | 第62-64页 |
4.5 模型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 | 第64-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7-71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建议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