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描述性统计方法 | 第12页 |
1.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12页 |
1.3.4 VEC(矢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12页 |
1.4 研究框架与思路 | 第12-13页 |
1.5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3-14页 |
1.6 研究的局限性与可能的创新 | 第14页 |
1.6.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4页 |
1.6.2 研究可能的创新 | 第14页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1 大宗农产品的界定研究 | 第16页 |
2.2 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构成研究 | 第16-17页 |
2.3 大宗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2.4 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21页 |
2.4.1 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2.4.2 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 第20-21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21-22页 |
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第22-27页 |
3.1 成本补偿理论与生产成本决定价格假设 | 第22-23页 |
3.1.1 成本补偿理论 | 第22页 |
3.1.2 生产成本决定价格假设 | 第22-23页 |
3.2 价格形成机制理论与生产成本决定价格滞后性假设 | 第23-26页 |
3.2.1 价格形成机制理论 | 第23-25页 |
3.2.2 生产成本决定价格滞后性假设 | 第25-26页 |
3.3 产品差异理论与生产成本影响价格的品种差异假设 | 第26-27页 |
3.3.1 产品差异理论 | 第26页 |
3.3.2 生产成本影响价格的品种差异假设 | 第26-27页 |
4 研究设计 | 第27-32页 |
4.1 变量选取 | 第27-30页 |
4.1.1 被解释变量 | 第27-28页 |
4.1.2 解释变量 | 第28页 |
4.1.3 控制变量 | 第28-30页 |
4.2 模型选用 | 第30-31页 |
4.2.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第30-31页 |
4.2.2 生产成本对价格影响的OLS模型 | 第31页 |
4.3 样本选择 | 第31页 |
4.4 数据来源 | 第31-32页 |
5 实证研究 | 第32-57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2-43页 |
5.1.1 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与成本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32-40页 |
5.1.2 大宗农产品区域性价格和成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43页 |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3-55页 |
5.2.1 对假设1的检验 | 第43-50页 |
5.2.2 对假设2和假设3的检验 | 第50-55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55-57页 |
5.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55-56页 |
5.3.2 实证检验结果 | 第56-57页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7-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6.1.1 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对价格影响显著 | 第57-58页 |
6.1.2 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对价格的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 | 第58-59页 |
6.1.3 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对价格滞后影响显著 | 第59页 |
6.1.4 不同品种的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对价格的滞后影响有差异 | 第59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9-62页 |
6.2.1 实施直接价格补贴,保证农民成本补偿 | 第60页 |
6.2.2 扩大大宗农产品生产规模,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 | 第60-61页 |
6.2.3 完善农产品市场,降低非生产性成本 | 第61页 |
6.2.4 保持补贴政策的持续性,避免价格反弹 | 第61-62页 |
7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表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