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1 煤矿采动区煤层气开发相关理论及实践 | 第17-21页 |
1.2.2 煤层气开发数值模拟研究 | 第21-25页 |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煤矿采动区煤层气井产气机理 | 第27-49页 |
2.1 未受采动影响的煤层气储集、运移和产出机理 | 第27-29页 |
2.2 采动对煤层气产出的影响分析 | 第29-40页 |
2.2.1 采动影响后煤储层应力的变化 | 第29-36页 |
2.2.2 采动影响后煤储层结构形态的变化 | 第36-40页 |
2.3 淮南矿区采动区煤层气井生产曲线特征及原因分析 | 第40-48页 |
2.3.1 采动区煤层气井生产曲线特征 | 第40-46页 |
2.3.2 采动区井与常规煤层气井产气特征差异性分析 | 第46-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煤矿采动区煤层气井产能数值模拟模型 | 第49-88页 |
3.1 采动区煤储层的视渗透率量化表征和泄水降压处置方法 | 第49-61页 |
3.1.1 采动区煤储层的视渗透率量化表征 | 第49-57页 |
3.1.2 采动区煤储层泄水降压处置方法 | 第57-61页 |
3.2 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61-64页 |
3.2.1 理想模型分析 | 第61-63页 |
3.2.2 地质模型概化 | 第63-64页 |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4-71页 |
3.3.1 煤基质块微孔隙系统 | 第64-65页 |
3.3.2 采动影响的裂隙系统 | 第65-69页 |
3.3.3 辅助方程 | 第69页 |
3.3.4 定解条件 | 第69-70页 |
3.3.5 采动影响煤储层模拟数学模型 | 第70-71页 |
3.4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71-75页 |
3.4.1 离散差分 | 第71-72页 |
3.4.2 建立差分方程 | 第72-75页 |
3.5 差分方程求解 | 第75-86页 |
3.5.1 线性化差分方程 | 第76-80页 |
3.5.2 方程组求解 | 第80-8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煤矿采动区煤层气井产能数值模拟软件开发 | 第88-111页 |
4.1 软件的整体构架 | 第88-91页 |
4.1.1 软件整体流程设计 | 第88-89页 |
4.1.2 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 第89-91页 |
4.2 软件界面设计 | 第91-98页 |
4.2.1 软件界面结构 | 第91页 |
4.2.2 主程序界面 | 第91-92页 |
4.2.3 输入数据界面 | 第92-95页 |
4.2.4 运算界面 | 第95页 |
4.2.5 输出界面 | 第95-96页 |
4.2.6 辅助界面 | 第96-98页 |
4.3 功能模块开发 | 第98-109页 |
4.3.1 软件程序总架构 | 第99-101页 |
4.3.2 数据输入模块 | 第101-104页 |
4.3.3 数据初始化模块 | 第104-107页 |
4.3.4 解算模拟模块 | 第107-108页 |
4.3.5 可视化输出模块 | 第108-109页 |
4.4 运行环境及安装 | 第109-110页 |
4.5 软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第11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5章 采动区煤层气井产能数值模拟技术应用 | 第111-132页 |
5.1 淮南煤田概况 | 第111-112页 |
5.2 潘一煤矿155xx工作面应用 | 第112-114页 |
5.2.1 工作面基本概况 | 第112页 |
5.2.2 采动区井产量拟合 | 第112-114页 |
5.3 潘一煤矿东区125xx工作面应用 | 第114-116页 |
5.3.1 工作面基本概况 | 第114-115页 |
5.3.2 采动区井产量拟合 | 第115-116页 |
5.4 潘三煤矿1717xx工作面应用 | 第116-118页 |
5.4.1 工作面基本概况 | 第116-117页 |
5.4.2 采动区井产量拟合 | 第117-118页 |
5.5 顾桥煤矿141xx工作面应用 | 第118-120页 |
5.5.1 工作面基本概况 | 第118-119页 |
5.5.2 采动区井产量拟合 | 第119-120页 |
5.6 朱集煤矿111x1工作面应用 | 第120-123页 |
5.6.1 工作面基本概况 | 第120-121页 |
5.6.2 采动区井产量拟合 | 第121-123页 |
5.7 丁集煤矿125xx工作面应用 | 第123-125页 |
5.7.1 工作面基本概况 | 第123页 |
5.7.2 采动区井产量拟合 | 第123-125页 |
5.7.3 采动区井产能预测分析 | 第125页 |
5.8 丁集煤矿141xx工作面应用 | 第125-128页 |
5.8.1 工作面基本概况 | 第125-126页 |
5.8.2 采动区井产量拟合 | 第126-127页 |
5.8.3 采动区井产能预测分析 | 第127-128页 |
5.9 潘一煤矿158xx工作面应用 | 第128-131页 |
5.9.1 工作面基本概况 | 第128-129页 |
5.9.2 采动区井产量拟合 | 第129-130页 |
5.9.3 采动区井产能预测分析 | 第130-131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6页 |
6.1 结论 | 第132-134页 |
6.2 主要创新成果 | 第134-135页 |
6.3 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附录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