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6-24页 |
1.2.1 冲击地压巷道锚固围岩承载原理 | 第16-18页 |
1.2.2 冲击地压巷道锚固承载结构动态破坏机理 | 第18-20页 |
1.2.3 冲击地压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 | 第20-22页 |
1.2.4 冲击地压巷道围岩支护材料 | 第22-24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2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2章 义马矿区动载冲击地压巷道冲击破坏特征 | 第28-50页 |
2.1 义马矿区冲击地压巷道工程地质概况 | 第28-34页 |
2.1.1 井田地质条件 | 第28-30页 |
2.1.2 地应力分布 | 第30-31页 |
2.1.3 巷道围岩强度及结构特性 | 第31-34页 |
2.2 巷道冲击破坏特征 | 第34-37页 |
2.2.1 巷道支护形式 | 第34-35页 |
2.2.2 巷道冲击破坏统计 | 第35-37页 |
2.3 巷道冲击破坏典型实例分析 | 第37-45页 |
2.3.1 冲击破坏前后围岩结构和强度 | 第38-40页 |
2.3.2 冲击破坏后锚固系统锚固性能 | 第40-42页 |
2.3.3 冲击破坏后锚固界面粘结劣化 | 第42-43页 |
2.3.4 冲击破坏前后锚杆杆体力学性能 | 第43-44页 |
2.3.5 冲击破坏前后锚杆金相组织结构分析 | 第44-45页 |
2.4 巷道冲击破坏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3章 动载扰动下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演化过程 | 第50-74页 |
3.1 预应力锚杆(索)作用下巷道锚固承载结构特征 | 第50-53页 |
3.1.1 巷道围岩采动应力及围岩强度 | 第50-52页 |
3.1.2 锚固承载结构的形成及承载特性 | 第52-53页 |
3.2 动载冲击地压巷道锚固承载结构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3-56页 |
3.2.1 模拟目的与内容 | 第53页 |
3.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3-55页 |
3.2.3 模拟过程 | 第55-56页 |
3.3 动载扰动下巷道锚固承载动载响应特征 | 第56-65页 |
3.3.1 动载传播规律 | 第56-60页 |
3.3.2 径向位移响应 | 第60-62页 |
3.3.3 锚杆(索)轴力响应 | 第62-65页 |
3.4 巷道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演化过程 | 第65-72页 |
3.4.1 应力场演化 | 第65-67页 |
3.4.2 塑性区演化 | 第67-70页 |
3.4.3 能量场演化 | 第70-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动载扰动下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准则及判据 | 第74-103页 |
4.1 动载扰动作用下锚固承载结构超载冲击破坏准则的提出 | 第74-76页 |
4.2 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力学判据 | 第76-82页 |
4.2.1 巷道锚固承载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6-77页 |
4.2.2 锚固承载结构受力分析 | 第77-79页 |
4.2.3 锚固承载结构承载强度 | 第79-81页 |
4.2.4 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力学判据 | 第81-82页 |
4.3 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能量判据 | 第82-85页 |
4.3.1 巷道锚固承载结构能量模型的建立 | 第82页 |
4.3.2 锚固承载结冲击破坏能量来源与耗散 | 第82-84页 |
4.3.3 锚固承载结构冲击破坏能量判据 | 第84-85页 |
4.4 巷道锚固承载结构超载冲击破坏判据实例验证 | 第85-86页 |
4.4.1 力学判据验证 | 第85-86页 |
4.4.2 能量判据验证 | 第86页 |
4.5 基于响应面法的锚固承载结构稳定性多因素分析 | 第86-102页 |
4.5.1 模拟方案设计 | 第86-89页 |
4.5.2 回归模型与方差分析 | 第89-91页 |
4.5.3 单一因素对巷道锚固承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第91-94页 |
4.5.4 各因素交互作用巷道锚固承载结构变形量的影响 | 第94-98页 |
4.5.5 锚固承载结构的破坏模式 | 第98-10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动载扰动下巷道锚固承载结构稳定性控制技术 | 第103-131页 |
5.1 “降载-抗冲-吸能”稳定性控制原理 | 第103-104页 |
5.2 “深部卸压-浅部强支-巷表防护”多层次控制技术 | 第104-114页 |
5.2.1 深部卸压对锚固承载结构稳定性的控制作用 | 第105-108页 |
5.2.2 支护方式对锚固承载结构稳定性的控制作用 | 第108-113页 |
5.2.3 巷表防护对锚固承载结构稳定性的控制作用 | 第113-114页 |
5.3 新型抗冲击锚杆及支护构件力学性能 | 第114-130页 |
5.3.1 超高强热处理锚杆动静态力学性能 | 第114-118页 |
5.3.2 一种超高强、高冲击韧性套接锚杆结构研发 | 第118-121页 |
5.3.3 动载作用下支护构件适应性分析 | 第121-13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6章 动载冲击地压巷道锚固围岩稳定性控制现场实践 | 第131-149页 |
6.1 试验巷道工程地质条件 | 第131-132页 |
6.2 控制技术方案 | 第132-136页 |
6.2.1 巷道锚固围岩冲击危险性评价 | 第132-133页 |
6.2.2 多层次控制技术 | 第133-136页 |
6.3 矿压联合监测 | 第136-139页 |
6.3.1 监测内容 | 第136-137页 |
6.3.2 矿压监测方案设计 | 第137-138页 |
6.3.3 监测仪器 | 第138-139页 |
6.4 控制效果评价 | 第139-146页 |
6.4.1 质点振动参数 | 第139-141页 |
6.4.2 巷道锚固围岩损伤 | 第141-143页 |
6.4.3 锚杆、锚索轴力变化 | 第143-146页 |
6.4.4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 | 第14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6-149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9-150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50-151页 |
7.3 不足及展望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