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壤生物工程技术的现浇网格生态护坡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引言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21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4-16页 | 
| 2.1.1 自然条件 | 第14-15页 | 
| 2.1.2 社会经济 | 第15-16页 | 
| 2.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6页 | 
| 2.3 研究材料 | 第16-17页 | 
| 2.4 研究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 2.5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 2.5.1 适用性分析 | 第18-19页 | 
| 2.5.2 植物调查 | 第19页 | 
| 2.5.3 土壤测定 | 第19页 | 
| 2.5.4 水土保持能力测定 | 第19页 | 
| 2.5.5 效益评价 | 第19-20页 | 
| 2.6 措施工艺 | 第20-21页 | 
| 3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工程适用性 | 第21-37页 | 
| 3.1 稳定性设计介绍 | 第21-27页 | 
| 3.1.1 整体性网格模板 | 第21-24页 | 
| 3.1.2 三维立体结构 | 第24-26页 | 
| 3.1.3 植物根系固土 | 第26-27页 | 
| 3.2 适用性分析 | 第27-35页 | 
| 3.2.1 边坡稳定系数 | 第27-28页 | 
| 3.2.2 坡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 第28-30页 | 
| 3.2.3 边坡沉降与稳定性关系 | 第30-35页 | 
| 3.2.4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适用边坡范围 | 第35页 | 
| 3.3 小结 | 第35-37页 | 
| 4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生态适应性分析 | 第37-51页 | 
| 4.1 植物生长情况 | 第37-47页 | 
| 4.1.1 株高 | 第37-40页 | 
| 4.1.2 基茎 | 第40-42页 | 
| 4.1.3 枝条生长量 | 第42-44页 | 
| 4.1.4 植物冠幅 | 第44-45页 | 
| 4.1.5 植物筛选配置 | 第45-47页 | 
| 4.2 土壤测定 | 第47-50页 | 
| 4.2.1 土壤含水量 | 第47-48页 | 
| 4.2.2 土壤比重、容重及孔隙度 | 第48-50页 | 
| 4.2.3 小结 | 第50页 | 
| 4.3 水保能力测定 | 第50-51页 | 
| 5 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效益分析 | 第51-55页 | 
| 5.1 经济效益 | 第51-53页 | 
| 5.1.1 绿化面积 | 第51-52页 | 
| 5.1.2 施工效率 | 第52页 | 
| 5.1.3 网格成本及养护管理 | 第52-53页 | 
| 5.2 社会效益 | 第53页 | 
| 5.3 生态效益 | 第53-55页 | 
| 6 乌海千里山公路边坡应用实例分析 | 第55-60页 | 
| 6.1 工程区概况 | 第55页 | 
| 6.2 调查内容 | 第55页 | 
| 6.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 6.3.1 植物情况 | 第55-58页 | 
| 6.3.2 土壤改良状况 | 第58页 | 
| 6.3.3 生态效应 | 第58-59页 | 
| 6.4 结论 | 第59-60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 7.1 结论 | 第60页 | 
| 7.2 建议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 导师简介 | 第66-68页 |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