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的构造控制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22-40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2-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3页 |
1.3 川南地区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1.4 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1.6 论文工作量及主要创新点 | 第38-40页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40-64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40-49页 |
2.2 构造层划分及构造演化阶段 | 第49-56页 |
2.3 野外地质特征 | 第56-62页 |
2.4 小结 | 第62-64页 |
3 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 第64-86页 |
3.1 基底构造特征 | 第64-66页 |
3.2 川南地区构造变形期次分析 | 第66-67页 |
3.3 川南地区裂缝类型及形成机理 | 第67-72页 |
3.4 显微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环境 | 第72-79页 |
3.5 川南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 第79-82页 |
3.6 川南地区构造变形机制分析 | 第82-85页 |
3.7 小结 | 第85-86页 |
4 研究区龙马溪组源岩储层特征 | 第86-116页 |
4.1 龙马溪组发育特征 | 第86-90页 |
4.2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90-96页 |
4.3 储层有机地化特征 | 第96-101页 |
4.4 储层孔隙特征 | 第101-115页 |
4.5 小结 | 第115-116页 |
5 构造控制下的沉积-埋藏-生烃演化过程 | 第116-145页 |
5.1 龙马溪组沉积-构造环境 | 第116-128页 |
5.2 龙马溪组单井沉积埋藏-成熟生烃史演化特征 | 第128-139页 |
5.3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成熟-生烃史演化特征 | 第139-144页 |
5.4 小结 | 第144-145页 |
6 川南地区源-盖匹配及构造保存特征 | 第145-169页 |
6.1 川南地区页岩气“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145-148页 |
6.2 川南地区页岩气储层突破性能 | 第148-151页 |
6.3 川南地区页岩气赋存相态及逸散特征 | 第151-163页 |
6.4 构造抬升剥蚀对页岩气的控制作用 | 第163-168页 |
6.5 小结 | 第168-169页 |
7 页岩气成藏的构造控制与储层能量响应机制 | 第169-189页 |
7.1 页岩气关键成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 | 第169-170页 |
7.2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宏观控藏过程 | 第170-172页 |
7.3 构造控制下龙马溪组页岩气能量响应机制 | 第172-184页 |
7.4 构造控制下页岩气成藏模式及勘探开发潜力 | 第184-187页 |
7.5 小结 | 第187-189页 |
8 结论 | 第18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8页 |
作者简历 | 第208-21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