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观赏园艺类病虫害论文

施肥量与修剪高度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褐斑病的综合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26页
    1.1. 前言第10-11页
    1.2. 研究综述第11-23页
        1.2.1. 草坪病害研究回顾第11-13页
        1.2.2. 我国草坪草分布及主要病害第13-17页
            1.2.2.1. 我国草坪草分布概述第13页
            1.2.2.2. 我国草坪草主要病害第13-17页
        1.2.3. 我国草地早熟禾的常用品种与主要病害第17-18页
            1.2.3.1. 我国草地早熟禾的常用品种第17页
            1.2.3.2. 我国草地早熟禾主要病害第17-18页
            1.2.3.3. 我国草地早熟禾主要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第18页
        1.2.4. 褐斑病的分布、病症及发病规律第18-20页
            1.2.4.1. 褐斑病的分布第18页
            1.2.4.2. 褐斑病的症状第18-19页
            1.2.4.3. 褐斑病的发病规律第19-20页
        1.2.5. 褐斑病的病原菌第20-21页
            1.2.5.1. 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第20页
            1.2.5.2. 褐斑病的主要病源第20页
            1.2.5.3. 立枯丝核菌的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第20-21页
            1.2.5.4. 丝核菌的侵染过程第21页
        1.2.6. 褐斑病的防治第21-23页
            1.2.6.1. 褐斑病化学防治第21页
            1.2.6.2. 褐斑病生态防治第21-23页
            1.2.6.3. 褐斑病生物防治第23页
            1.2.6.4. 褐斑病综合防治第23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3-26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4页
        1.3.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1.3.3. 技术路线第25-26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6-36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26页
    2.2. 试验材料第26-29页
        2.2.1. 供试草坪的准备第26-28页
            2.2.1.1. 供试草坪草种第26页
            2.2.1.2. 供试草坪建植第26-27页
            2.2.1.3. 供试草坪的养护管理第27-28页
        2.2.2. 病原菌的获得与培养第28-29页
            2.2.2.1. 病原菌来源第28页
            2.2.2.2. 病原菌的培养研究第28-29页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9-35页
        2.3.1. 试验方案设计第29-30页
        2.3.2. 试验区设计第30-31页
        2.3.3. 供试草坪的染病方法第31-32页
        2.3.4. 供试草坪的修剪方法第32页
        2.3.5. 褐斑病病情指标的测定第32-33页
            2.3.5.1. 发病率指标测定第33页
            2.3.5.2. 严重度指标测定第33页
            2.3.5.3. 病害流行速率、草坪恢复速率测定第33页
        2.3.6. 草地早熟禾草坪指标的测定第33-35页
            2.3.6.1. 草地早熟禾草坪草屑量测定第33-34页
            2.3.6.2. 草地早熟禾草坪坪观质量测定第34-35页
            2.3.6.3. 草地早熟禾生理指标测定第35页
    2.4 数据分析方法第35-3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6-61页
    3.1. 施肥量与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第36-48页
        3.1.1. 施肥量与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影响概述第36-38页
        3.1.2. 同修剪高度、不同施肥因素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第38-44页
            3.1.2.1. 低修剪处理组不同施肥因素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第38-41页
            3.1.2.2. 高修剪处理组不同施肥因素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第41-44页
        3.1.3. 同施肥量、不同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第44-48页
            3.1.3.1. 低施肥量处理组不同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第44-45页
            3.1.3.2. 中等施肥量处理组不同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第45-46页
            3.1.3.3. 高施肥量处理组不同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第46-47页
            3.1.3.4. 零施肥量处理组不同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第47-48页
    3.2 褐斑病盛发期、草坪恢复期相关模型的建立第48-51页
        3.2.1 病害盛发期褐斑病发病率的相关模型第48-49页
        3.2.2. 草坪恢复期褐斑病发病率的相关模型第49-51页
    3.3. 褐斑病病期草地早熟禾病草严重度的演变第51-53页
    3.4. 病害流行速率与草坪恢复速率第53-56页
        3.4.1. 病害流行速率第53-55页
        3.4.2. 草坪恢复速率第55-56页
    3.5. 草地早熟禾草坪指标第56-61页
        3.5.1. 草地早熟禾草坪坪观质量测定第56-57页
        3.5.2. 草地早熟禾草生理指标测定第57-59页
            3.5.2.1. 叶片光合速率第57-58页
            3.5.2.2. 叶片相对含水量第58页
            3.5.2.3. 可溶性糖含量第58-59页
        3.5.3 草地早熟禾草屑量测定第59-61页
4. 结论与讨论第61-63页
    4.1. 主要结论第61-62页
    4.2. 讨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第67-76页
个人简介第76-77页
导师简介第77-78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花丹参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比较研究
下一篇:太岳山油松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氮沉降及改变碳输入的响应